首页 > 历史军事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815章 开金矿的刀和查贪官的剑

第815章 开金矿的刀和查贪官的剑(1/2)

目录

第815章开金矿的刀和查贪官的剑

当听说库林人要求大明用武器交换的时候,邓子龙表面极为平静,他就知道,开拓金矿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通事没有骗人,因为库林人指指点点好几次,甚至要邓子龙的佩刀。

邓子龙的刀是他被授封石隆侯的时候,皇帝御赐之物,是礼器,不是兵器,本身就是代表身份的装饰物。

“给他。”邓子龙面色平静的将自己的礼器解了下来,交给了通事,并且商定好了贸易之物。

在定海、镇海、平海、大小金池两个城池没有建立之前,要先保持友好,防止库林人的袭扰,造成营造的缓慢,哪怕是有个夯土城墙,也是遮风挡雨的家。

而且最重要的是,大明对库林人的了解十分有限,不知道其部落、族群究竟有多少人,有没有什么见血封喉的武器或者毒素,也不知道有没有未知的疾病会损害大明军的战斗力。

贸然发生冲突,没有城池的保护,大明南洋水师这些军兵,被赶下海了,才是天大的笑话,邓子龙实在是丢不起那个人。

大明军兵们都没有特别在意贸易的情况,而是按照训练,在安营扎寨。

大明军安营主打一个硬,拒马坑洞、拒马、丈高的营墙、炮位、瞭望塔、箭塔等等,这是来源于当初成祖文皇帝五次亲征的经验。

没有硬寨,就没有胜利。

贸易进行的并不顺利,因为库林人索要的武器不仅多,还索要火铳,他们见到过观星舰上的卫队,使用火铳杀死了咸水鳄。

邓子龙看着五桅过洋船舰首那门三十六斤火药的舰炮,几把火铳有什么用呢

就是大明给了库林人足够多的火铳,他们会用吗经过训练了吗有火药吗他们的火铳有大明军多吗有火炮吗有作战体系吗

统统没有。

但库林人坚决索要,通事就让人拿了一把手铳,没有给再多,显然库林人并不会使用火铳,捣鼓了半天,都没看明白其中的原理,最终只好把没有火药的手铳拿走了。

没有火药的火铳,不过是一把烧火棍,库林人以为需要什么特殊的咒语才能发动天罚。

库林人将金色的石块交给了大明军,换了一些盐巴、铁锅、长短兵,欢天喜地的离开了。

参将张聪点点在了一份十分简陋的堪舆图上,面色凝重的说道:“库林人所说的金色平原,在大小金池以西将近三百里的地方,库林人说不清楚到底有多远,只知道从这里出发,步行要走一天一夜,我们也是估算。”

“将军,我们要雇佣当地的夷人,前往一探究竟,他们有些过分的贪婪了,我们要小心当地的夷人。”

邓子龙看着简陋的堪舆图,面色凝重的说道:“非我族类,必有异心,先开垦周围的荒地,把我们的种子种下去,舟师、地师、农学博士,必须要保护好,金矿就在那里,跑不了。”

非我族类必有异心,是老祖宗的智慧;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也是老祖宗的智慧。

老祖宗的智慧就是这样,在你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跳出来告诉你,不要怕,孩子,路我们走过了,走得通。

而保护好人才,也是老祖宗的智慧,昔日齐国设立稷下学宫,引发了百家争鸣;后来汉立察举制,群贤毕至,大汉国祚绵延四百年;唐开科举,宋崇文治,遂成贞观之隆、汴京之盛。

人才,立世之本,兴邦之基;国祚昌隆者,莫不以聚才为要;凡文明鼎盛处,必以育贤为先。

这都是经过了历史长河漫长岁月检验,沉淀出的经验,历久弥新。

邓子龙就是这么一个守旧的人,十分相信老祖宗的智慧。

他从一开始都对夷人抱有警惕之心,甚至他希望这些夷人的族群规模足够大,这样一来,就不缺少矿工了,甚至可以凝聚金池总督府汉人的凝聚力。

先扎营、筑城、垦荒,虽然降雨量很大,但这里不是热带雨林,金池城周围的土地,仍然以平原为主,苍梧河的两岸,都是良田,甚至不需要伐木。

大明在金池总督府的开拓正式开始了,大幕拉开,用元绪群岛的反贼窝祭旗,航路已经完全打通,沿途探明了一些适合作为设立明馆的港口,大明朝对绝洲的开拓正式开始。

一个月后,大金池城的夯土城墙已经修好,土地也垦荒出来,慢慢耕种即可。

而这段时间,墩台远侯,也探索清楚了周围的情况,库林部一共有三个部落,最大的一个部落只有三万丁口,最小的一个部落有三千三百丁口。

“我们一个海防巡检带队,去金山探查的时候,被夷人给偷袭了,幸好海防巡检一行六人,身手了得,才退了回来。”参将张聪,面色凝重的奏闻了情况。

冲突已经开始了。

库林人坚决禁止大明军进入金色平原,因为这里的金矿,是异乡人来到这里的唯一目标,虽然库林人不知道这些金矿对大明有什么意义,但它非常重要。

“杀鸡儆猴,最大的部落阻拦了我们进入金色平原,那么我们就打掉他,杀一儆百!”邓子龙看着探明的堪舆图,点在了金色平原的入口处说道:“张聪。”

“末将在!”

“带一千五百牙兵荡平这里。”邓子龙派遣了任务,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雷霆。

如果,库林人不表现出他们的攻击性,不袭击大明军的墩台远侯,邓子龙也乐意保持更久的和平,甚至愿意付出一些货物来雇佣夷人来做力役。

但库林人非常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进攻性,大明军就决不能惯着他们。

邓子龙打仗,从来都是踹瘸子完好的那条腿。

库林人是夷人,相比较大明人而言,他们就是瘸子,金池总督府的第一次出兵,就是最强的那条腿,最大的那个部族。

开矿是需要人手的,邓子龙带领的汉人数量不多,他需要一批力役,开矿、修建官道驿路、修建驰道、修建城墙、官厂,这一批库林人足够用了。

张聪带着一千五百牙兵,向着金色平原开始进军,战争持续了十三日的时间,库林人最强的部落,大败亏输,大明军进入了金色平原。

这一战大明军击溃了库林人最强部落,找到了金矿的位置,占领了山口,俘虏了三千五百人的俘虏。

金池总督府最重要的目的,金矿已经落入了大明军的手中。

邹迪光等一干人犯被押解入京的时间,是万历十五年十月末。

西北的寒风呼啸,吹过了居庸关,吹过了西山煤局的大烟囱,吹过了繁忙的京绥驰道,吹到了通和宫龙池,掀起了阵阵的涟漪,龙池已经有了一层薄冰。

今年又是一个寒冬,绥远、陕西、山西奏闻,出现了暴雪,在卧马岗甚至出现了白毛风。

“邹迪光!”朱翊钧看完了殷宗信的奏疏,面色一变,重重的叹了口气,朱翊钧一直以为,邹迪光已经死了。

朱翊钧摇头说道:“枉费鹰扬侯一片苦心,他在泗水城当他的大城主不好吗朕还能把他怎样还是鹰扬侯、泗水侯、石隆侯能拿他怎样!”

“蠢货!好好的士大夫不做,去做海寇!有今日这般下场,死有余辜!”

三都澳私市有个循吏叫刘汉儒,晋党以前有个骨干叫范应期,这都是朱翊钧痛心疾首的人才,时至今日,朱翊钧依旧耿耿于怀。

其实不光是张居正,期盼着大明一些被流放的士大夫,能够迷途知返,连朱翊钧也希望如此,周良寅再多也不算多。

人才难得,让大明再次伟大,需要更多的人一起砥砺前行,众人拾柴火焰高。

邹迪光真的迷失在了爪哇的丛林里,他还能作为开拓的先烈被人铭记,而不是以罪犯的身份出现在奏疏之中。

“斩首示众吧。”朱翊钧朱批了殷宗信的奏疏,他没有把邹迪光扔进解刳院里活剐了,是因为解刳院内的案犯,已经人满为患了,不缺这么一个标本,同样,也给士大夫们留下了一丝脸面。

殷宗信的奏疏里,没有关于金池总督府的消息,天高水长,朱翊钧祝福邓子龙一切顺利,如果当地的夷人,非要惹大明军,那就把三寸团龙贴带好,一切罪孽,朱翊钧来承担。

人头都算他的。

“这个徐成楚。”朱翊钧拿起了一本奏疏,徐成楚到了都察院就开始勤勤恳恳的工作,在海瑞的带领下,查找到了一个贪腐案,大名府天雄书院的教谕,宋善用。

宋善用是一名举人,在天雄书院做教谕已经十八年有余,这人不太擅长站队,次次都选错,始终没能升转做县令,就在这个教谕的位置上,干了下去。

这么多年,宋善用培养了十六名进士,九十六名的举人,真正的桃李满天下,占了这些年大名府进士总数的九成,举人人数的八成,让天雄书院,成为了华北平原上,赫赫有名的优秀书院。

但宋善用遭人恨。

天雄书院是大名府的官办书院,这官办书院弄得好,学子们都到官办书院里上学,这私塾就没了学生,没了学生就没了束脩,这些个私塾自然恨宋善用恨到咬牙切齿,欲除之而后快。

而且这书院,考中的举人、进士越多,名气越大,优秀的学子就会越集中在这家书院里。

甚至一些山西的学子,不远数百里之遥,也要到天雄书院读书,一时间,天雄书院,当真对得起他门上的对联:文光射斗士子如林;儒风甲第冠盖如云。

这一下就更招人恨了,你一个宋善用,凭什么把大名府的文脉自己个全都占了去就开始有人找宋善用的麻烦,宋善用不会选边站队,确实没什么背景可言。

但宋善用弟子多啊!

十六名进士,哪怕算不上忠君体国,但没有一个反贼,都能帮得上恩师,而且近百名举人们,那也是在地方把持了权力,宋善用的日子,过得顺风顺水。

这今年,终于被挑出了错来,这么些年,宋善用一共收受了各种贿赂五千四百两白银,主要是有些学生入学要送银子,有些学生希望宋教谕能够额外关照下自己的孩子,也送银子。

宋善用这十八年断断续续收了这么多的银子,这事被捅了出来后,地方衙门,只能奏请了都察院,走弹劾程序。

而大名府的势要豪右们,则要求立刻罢免宋善用的教谕之职。徐成楚核实了实际情况后,确定了贪腐事实成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