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鸣冤(1/2)
第295章鸣冤
魏王拿起一个青皮橘子,细细剥开:“宽州事务,向来做的滴水不漏,只有这两件事,是我心知有纰漏,却又不知纰漏出在何处的,不过有二位在此,便是想不明白,也无关紧要。”
他将橘子抽筋扒皮,一分为二,分别推至祁畅和王景华身边:“有二位相助,想不明白,又何妨,做的明白,就行了。”
祁畅拿着那一半橘子,看向魏王,见他脸上带一抹意味深长的笑,面孔浸在如血般的夕阳里,奇怪的是,他深褐色的瞳孔中并没有野心和欲望。
只是平常。
处心积虑谋划,煞费苦心算计,博的是帝位、江山,在如此巨大的诱惑之下,任何情绪,都显得多余。
他也并非一开始就觊觎这个位子,只是成年皇子只有他和太子,皇帝为了权衡,给了他觊觎的机会,一手把他提携到如今的位置,让他看到至高无上的权利,有多诱人。
算计、被算计,在棋局上无数次演绎,这一场博弈,也不过是和从前一样寻常。
祁畅收回目光,低声问:“什么时候发难?”
魏王想了想:“重阳节吧,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好日子,大吉大利。”
从这一日起,天气一日冷过一日,九月初八傍晚,下了一场小雪,却丝毫没有影响九月初九的热闹。
这一日天寒地冻,士子文人,却是簪菊佩萸,携壶登高,纨绔子弟,高倚朱栏,慢赏花影,眼映娇妍,贫家破户,割草湖滨,也折一把野菊花。
皇帝点头,对御史中丞道:“此事要查,但不要勘鞫小莫,就从相干人等查起,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不可使国之栋梁被小人所污。”
赞者听闻是陛下传召,速速入内传报,受召三人,也立刻整理衣冠,前往文政殿。
宫中亦有晚宴,但从卯时起便是一片严整,翰林院学士邬瑾于资善堂讲学,皇太子、魏王听讲,其余三位皇子尚年幼,并不在此列。
“某姓王,名景华,第二等户,现住京都城内,至知府衙三里,在身无疾荫,今为其父王运生鸣冤,状告镇宽州节度使莫千澜、归德将军莫聆风。
如此大一桩事,却并未占据皇帝过多精神,一行人出文政殿,太子走向邬瑾:“邬学士,小莫将军是驰骋疆场之人,如今困在一隅之地,心中恐生怨言,但陛下是怕她听了外面的风言风语,心中不安,邬学士多多开解一二吧。”
张供奉点头:“有人在宫门口挝鼓,陛下召殿下、王爷、邬学士去文政殿。”
说罢,他扬长而去,太子叹息着摇头,往东宫而走。
御史中丞与邬瑾一路无话,出了宫门,道别时,正是正午。
皇帝闻言,转头看向太子:“太子呢?”
太子沉吟半晌,才道:“此事干系国朝死生之地,不可不察,只是——”
魏王挑了挑眉,嘴角一抹笑意转瞬即逝,神态自若地翻开桌上书册,细看《宣帝纪》。
资善堂已经起案,太子对面桌案站着邬瑾,邬瑾身后是翰林院几位年资已老的翰林院官员,分两班站立,收敛心神,专注讲书。
邬瑾之声郎朗,音动梁尘,太子与魏王正襟危坐,听的入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