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差点出事儿,还好哥机灵(1/2)
当陆晨笑嘻嘻的来到大理寺的时候。
陈康早就垂头丧气的回到自己家去了,对于陆晨和他聊天的内容,他现在是一个字儿都不想说。
这陆晨,忒坏了!
然而让陆晨更想不到的。
还在后面。
凤慕雪没来找陆晨,倒是凤雅玲来了。
而且来的目的,还正是他弄得这个小报。
只看到凤雅玲早早的就在大理寺三堂等自己了,游泰几个,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估摸着是被谁说了,不去管凤雅玲了。
“你怎么来了?”
陆晨三分惊喜,又有三分奇怪。
喜的是。
许久没见了,凤雅玲似乎出落的更好看了。
奇的是。
她没事儿做,来大理寺找自己做什么。
这里可是刑罚重地,万一出了点什么事儿可怎么办。
显然的。
还不知道凤雅玲真实身份的陆晨,有些想当然了。
林奇桥未裴东来,谁不认识凤雅玲。
她来大理寺。
这几个人敢阻拦半分吗?
“我来看看你,顺便和你说说话。”
凤雅玲面上微微一红,声音都柔了不少。
“咳咳!”
陆晨忍不住老脸一红,怎么说前世今生加起来也好几十岁的人了,听了这么一句,居然还是有点小心动的意思,真是的!
“是吗?”
“红衣你且坐,我让人给你上壶茶,这些人真是,一点眼力见都没有。”
“不了,是我自己不要的。”
“哦。”
“你先过来,我有事儿问你。”
“你要如实答我。”
凤雅玲想到陆晨弄的那小报之事,眼中闪过几分忧虑之色。
别以为古代的人就不知道舆论的厉害。
多少的叛乱和造反,都是从这一步开始的。
举一个最为简单的例子。
清朝时期臭名昭著的文字狱。
就是控制舆论和媒体的典型。
可以说清朝将控制民众口舌和民间言论,发挥到了极致,那登峰造极、空前绝后的文字狱,据记载。
顺治帝发动文字狱七次,康熙帝十二次,雍正帝增加到十七次,而到了乾隆时代,则是到了惊人的一百三十多次。
由于这些案件规模大小不一,涉案人数也不是很确定,很难统计到底多少人受到牵连。
但可以确定的是。
明史案中,七十多人被绞死。
黄培诗案中,受牵连者三百余人。
诗集案,七百多人获罪。
凤雅玲的担忧,差不多也是如此。
在她看来,陆晨弄这个小报,无论他起因是为何,但这几日下来,明显已经不对了,朝中低品级官员和许多士绅地主都不时会看,若是陆晨因此煽动言论,意图做点什么。
那就不得了了。
皇帝凤慕雪早就知道了。
只不过她就是不出声。
别看她挺喜欢陆晨。
但一旦是涉及到权力这方面,陆晨也就是个外人而已,她根本就不会放在心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