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坏消息2(2/2)
贾琥走到一旁铜盆前,绞出一块湿面巾,递了过去。
这时,林黛玉将这本算好的账册扔在了地上,接过面巾擦了把脸,头也没回递了过去,又顺手拿起了另外一本账册。
将地上的账册捡起放回书案边的木箱中,贾琥把面巾在铜盆里搓洗了一下,自己也擦了把脸,想了一想,又给林黛玉捧了碗茶。
林黛玉却头也没抬:“你要是实在没事做就出去,别来烦我!”
贾琥先是一怔,接着一笑,放下茶碗,顺手拿起一旁案几上的宫扇,走上前轻轻地给她扇扇。
林黛玉手中的笔停了一下,接着,又手不停挥地写了起来。
望着书案上的账册,贾琥心中一叹,大周朝陷入了一场粮食危机,这些账册都是他从户部带回来的,当然,他是请了旨的。
直到今日他才知道,大周朝最大的地主头子建武帝的田地里种的不是粮食,而是比种粮收成更大的黄叶、、茶叶和桑苗。
这可不是几千亩,上万亩,而是四五百万亩,还都是上等田。
这还不算是最坏的消息,贾琥从戴权口中得知,大周的丝绸畅销海外,还供不应求,能不能多产丝绸取决于蚕丝能否及时供应,而多产蚕丝的前提是要有充足的桑叶。
一匹上等的丝绸出海能多赚五六两白银,而一两银子在内地能买将近两石粮食,南洋大米更便宜。
就这样,适合栽桑产蚕的浙江几乎所有的农田都改成了桑田。
山东的土地还要两三年才能产粮,湖广又遭灾了,甘肃、陕西、河南三省的粮食要供应西北的大军,四川、江西的粮食要接济云南战场,这样一算,只剩江苏、安徽、山西和直隶了,对了,直隶北部秧苗没插下去,秋天颗粒无收,也要指望着朝廷接济。
老话说,丰年存粮备荒,这才吃了两年饱饭,朝廷上下就都忘了前几年的饥荒了,竟完全依赖从南洋诸国购买粮米。
现在好了,人家不卖粮食给你,赚了这么多钱有什么用?
倘若是宋成良还活着,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
“好了。”林黛玉的声音在他的耳边轻声响起,贾琥回过神来。
此时的书案上摆满了账单,林黛玉起身舒展了一下身子,端起茶碗接连喝了几口,这才走到窗下椅子上坐下。
贾琥这时一个人站在书案前,手擎着灯,眼映着光,在一张张仔细看着,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了。
林黛玉说话了:“我给你算了一下,就算辽东今年可以丰收,只要朝廷不能从南洋买来粮食,北方依旧会闹饥荒。”
贾琥倒吸了一口凉气,慢慢坐了下去。
林黛玉:“现在有两个办法,要么停战,要么从南洋抢粮食回来。”
停战?
停战是不可能的。
哪怕是朝廷同意停战,罗刹人、西夷人和安南人,以及造反的地方生民也不会同意的。
林黛玉接着说道:“其实还有一个办法,从关外征调牛羊入关。”
贾琥略想了想,然后摇了摇头,现在的牛羊都是自然成长,最少要一年才能长大,去年秋冬季刚征调了近百万头牛羊,今年再征调就是杀鸡取卵了。
总不能抢牧民的口粮吧。
就算皇帝愿意,贾琥也不会同意的。
林黛玉又说话了:“我还有个主意.”见贾琥皱眉望向自己,掩嘴笑了笑,“最后一个了。”
贾琥故意问道:“请夫人赐教。”
林黛玉白了他一眼:“朝廷不是刚收了两个小弟么,让他们表表孝心。”
听了她的话,贾琥吃了一惊,这丫头竟能将抢劫说得如此冠冕堂皇,这也太好好的仙妹子完全被自己养偏了。
不过这主意挺好,死道友不死贫道,小弟就是用来挡枪的!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林三的声音:“王爷,小蓉大爷来了。”
贾琥:“进来吧。”
稍顷,贾蓉推开门走了进来,向林黛玉行了一礼,“林姑姑。”说完,走到书案边,将外面的事情说了一遍,最后又提及了那些江米。
贾琥下意识地望向林黛玉。
林黛玉刚想笑,又忍住了:“谢琼和杨大勇他们快要入关了吧。”
贾琥明白了,对贾蓉:“按市价”
林黛玉:“咱家不差这点钱,给他加两成。”
贾蓉连忙答道:“是。”头也不回,飞也似的跑了出去。
贾琥怔了一下,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林黛玉。
林黛玉面色平静地站了起来,说道:“没事我就回去了。”说完,却站在那里看着贾琥。
贾琥笑了笑,将那些账单一起放进了木箱子里,落了锁,走上前拉起她的手,“走吧。”
林黛玉没有闹脾气,也没有说话,“嗯”了一声,顺从地跟着贾琥走了出去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