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如履薄冰(2/2)
“臣以为安东都护府大都督一职不该久旷,当须得尽快派人前去接任,并协助太子殿下彻查此案,明确真凶,以正视听!”
郭正一清楚地知道,自己帮李贤可以,但,绝对不能无条件地偏帮,否则只怕自身都难保。
所以,他给出了个不偏不倚的建议。
“卿可有要荐之人选否?”
高宗似乎有些心动了。
“此社稷大事也,唯陛下可定夺。”
这,无疑又是在试探了。
郭正一精着呢,哪会去接这么个茬。
“嗯……”
高宗没再继续追问,而是眉头紧锁地陷入了沉思之中……
八月二十日,高宗的诏书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送抵辽东城,怒斥李贤绥靖不力,罚俸一年,调夏州都督王方翼就任安东都护府一职。
要求李贤将左金吾卫将士交由王方翼统领,并配合王方翼彻查丘神勣遇刺一案,以王方翼到任时间为准,限时十日,查出真凶。
这等处罚,基本等于无——自打离开了京城,李贤就再没从朝廷拿到过一个铜板,所谓的罚俸,不过只是个笑话而已。
但,纵使如此,东宫文武们还是极为的不满,觉得高宗这就是在借故打压李贤。
在他们看来,丘神勣就是高句丽人杀的,跟李贤有什么关系。
什么狗屁的绥靖不力,这里是战区好不?丘神勣自己不小心,死了也白死,活该他倒霉。
不过,李贤却不这么看,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虽说如履薄冰地过了这一关。
可,高宗心里头已经有了刺,接下来,他行事就不得不谨慎再谨慎了,万一要是彻底激怒了高宗,那,父子相残的一幕只怕就无可避免了。
但,不管怎么说,能挺过这一关就是件值得庆贺之事。
毕竟相较于高宗的不满,保证辽东内部的稳定才是关键,否则,真让丘神勣那个不要脸的货色在辽东搅风搅雨,那,才叫致命。
当然了,要想彻底过关,还得看接下来能否搞得定王方翼。
这事情可没那么简单——王方翼是被武后陷害而死的王皇后之堂兄,照理来说,他应该与李贤同仇敌忾才对。
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王方翼是高宗的死忠,此番奉旨前来,高宗肯定对他会有所交待,要想将他拉过来,只怕没那么容易。
只是,眼下也没什么法子好想,只能等王方翼到任后,再视情况而定了。
担心显然无用,李贤很快便将此事抛诸脑后,只因秋收与冬小麦的播种即将接踵而至,整个辽东官府的重心都必须向此倾斜……
时光荏苒,一转眼就已是九月初一,秋收已基本结束,
辽东今年又是大丰收,算上夏收所得,无论是小麦还是大豆的总收成都创下了辽东有史以来的新高。
为确保不致米贱伤农,各县都按着李贤的指示,敞开收粮,但,并不向外转售,而是大半囤积了起来。
多余的粮食则用来酿酒,制造酒精与高度酒。
前者留为军用——辽东军伤兵的痊愈率之所以高得吓人,靠的正是酒精杀菌之奇效。
后者则销往全国各地,为辽东换来了大批的财货。
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美好。
李贤很是满意。
直到一名轮值校尉前来禀报,说是王方翼已到了门外。
李贤的好心情当即就少了大半。
奈何,人既是已到,接见终归是少不得之事。
所以,李贤很是给面子地亲自到了大门处,入眼便见一名两鬓斑白的方脸老者正好整以暇地垂手而立。
此人正是王方翼。
“臣王方翼叩见太子殿下。”
王方翼显然没料到李贤会亲自出迎,大吃一惊之下,赶忙躬身行了个大礼。
“不必多礼了,本宫盼卿如盼甘霖啊,有卿在,辽东无忧也。”
李贤抢上一步,笑容满面地伸手扶住了王方翼的胳膊。
“殿下过誉了,老臣担当不起。”
人虽随着李贤的搀扶动作站直,可王方翼那古井不波的脸色却是没丝毫的变化。
“卿过谦了,且随本宫入内稍息可好?”
知道王方翼为人忠耿,李贤自是不指望几句轻巧话便能将其收为己用。
“老臣奉旨前来提调左金吾卫兵马,还请殿下准老臣先入军营。”
饶是李贤很是礼贤下士,奈何,王方翼却根本不为所动。
居然如此不给面子。
跟随李贤出迎的刘纳言等文武顿时全都被激怒了,虽不曾出言呵斥,可望向王方翼的眼神却难免都是不善之色。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