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议和(一)(1/2)
随着瓦兰迪亚大军一溃千里,恩里泰和因加泰尔两人虽然侥幸在骑士的护卫下逃进了阿斯特堡,然而速不台和合努占却并不打算放过两人,蒙兀特的将领们早在出征之前就接受过关于这个遥远的西方国家的一些基本常识教育,自然也很清楚在瓦兰迪亚的军事采邑制度下,只要贵族们没有死绝,领地上哪怕还剩一名农夫一杆草叉,男爵们都能将他拉上战场。
蒙兀特劳师远征,自然不愿意陷入和对方的长久消耗战之中,因此合努占和速不台在分出一部分军队押送俘虏运送战利品到拔都的驻地去后,便带着剩余的人手毫不犹豫地将阿斯特堡包围了起来。
巴旦尼亚的城堡似乎都有一种粗制滥造的简陋感,帝国的外交官曾经如此评价道“哪怕就算是帝国村庄最简单的篱笆,都要比巴旦尼亚人的城堡做工精良。”而相对于外交官们文绉绉却也不加掩饰的鄙夷,帝国将军们的评价就简单粗暴多了:“垃圾。”
刚刚狼狈逃到阿斯特堡的恩里泰二人甚至还没来得及将身上的盔甲卸下,城墙上的警钟就如同催命符一样紧随而至,沉重的钟声一下又一下将恩里泰二人原本稍稍放下来的心再次提了起来,恩里泰慌乱之间甚至连自己的头盔都没拿稳掉在了地上,俩人匆忙间赶到城楼之上,只见乌泱泱的蒙兀特士兵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建造围城营地的各项工作,眼见这样一幕,恩里泰和因加泰尔两人立刻找到负责阿斯特堡防务工作的戴·梅罗克家族的王家方旗骑士,两人一个久居杰屈朗,一个率军在南部的马鲁纳斯围攻,因此俩人心里对于阿斯特堡的防御能力都没个数。
巴旦尼亚的城堡出现的很晚,事实上,在很久之前,巴旦尼亚的军事化堡垒不过是简单的圆形石塔,后来随着巴旦尼亚部族的壮大,逐渐拓展到兼具军事防御和资料生产的双重大型建筑群,这些建筑群慢慢再演变成巴旦尼亚历史上有名的城镇,巴旦尼亚人的先祖对自己创造出来的建筑十分自豪,可惜的是,这样有些过于臃肿的城镇在帝国人入侵之后便将它的缺点暴露无遗,那些满载荣誉的部落堡垒在帝国的战争机器下瞬间便被碾压的粉碎,数百年前足迹远布卡拉迪亚大陆北部的巴旦尼亚人也不得不被迫退守乌卡利翁高地。
然而一味退让的巴旦尼亚人没有得到片刻的喘息,正值巅峰的帝国人毫不犹豫地入侵了巴旦尼亚人最后的避难所——乌卡利翁高地。
然而,巴旦尼亚人凭借着乌卡利翁高地的地形不断地拦截阻击帝国人的入侵,并且在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就包括引进帝国人的先进经验,在最为重要的地理要地修建纯军事化的军事堡垒来更好的防御帝国人的入侵,即城堡。
但是巴旦尼亚人的城堡却存在着某种先天不良,甚至巴旦尼亚人的某些城镇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他们的石匠功夫实在是差劲。
似乎是困于就地取材的思维,巴旦尼亚人的军事营垒或许称之为营寨更加合适,鲜少见到帝国那样用纯粹石料构筑的堡垒,更多的是木制围栏中填满夯土的构造,这样的建筑倒不是说不够坚固,只是乌卡利翁高地上的气候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湿冷。
乌卡利翁高地的温度很低,而同时这里的降雨还出乎意料的多,这也就导致木制夯土结构在这片高地不耐用得很。
如今阿斯特堡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情况,连日的大雨加上巴旦尼亚人略显糟糕原始的城建导致积水连日不散,最底部的木制外墙长时间泡在水里已经出现了部分腐烂的情况,更糟糕的是纯木制成的门楼防水性极为差劲,在邓格拉尼斯遭到围攻之后,紧挨对方的阿斯特堡自然也得不到什么补给,加上附近依靠着城堡生活的村庄居民大多对瓦兰迪亚心存抵触,拒绝为对方修理建筑,甚至还出现了大规模背井离乡的人潮,而一直被芬·登吉尔家族当作家族亲兵和依附小家族青年培养基地的阿斯特堡本身深处乌卡利翁高地内陆,本身并没有很多军事价值,因此瓦兰迪亚留守在这里的兵力并不算多,而本身芬·登吉尔家族对这座内陆城堡也没有太多的军事上的侧重,这也就导致阿斯特堡到现在很多基础的防御工事都处于失修状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