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浮世动荡(2/2)
昭阳国今日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近日,各地的异变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靖安城,这个封建王朝的心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动。皇帝赵煜高坐龙椅,眉头紧锁,他的眼中闪烁着忧虑与决断。
“陛下,天象异常,东北方向尘埃蔽日,此乃天怒之兆啊!”一位年迈的天官跪拜在地,他的声音颤抖,带着深深的恐惧。
皇帝赵煜的脸色更加沉重,他知道,这场所谓的“天怒”不仅仅是天象那么简单,它关系到昭阳国的存亡。
“丞相,你怎么看?”皇帝转向站在群臣之首的丞相李严。
李严步出队列,他的面容严肃,声音沉稳:“陛下,异变已导致我国多地水源污染,农田歉收,民不聊生。臣建议立即开仓放粮,以解燃眉之急。”
“户部尚书,国库如何?”皇帝的目光转向户部尚书王充。
王充急忙上前,他手中的账簿记录着国家的财政状况:“陛下,国库尚能支撑,但若长此以往,恐怕……”
“恐怕什么?”皇帝的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恐怕会引起民变。”王充的声音低沉,他知道这句话的分量。
皇帝赵煜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开口:“传朕旨意,各地立即开仓放粮,不得有误。同时,加强边防,防止难民涌入引发动乱。”
“陛下英明!”群臣齐声应和。
“兵部尚书,你有何对策?”皇帝的目光转向兵部尚书赵铁。赵铁身材魁梧,他的声音洪亮:“陛下,臣已下令加强边境巡逻,防止难民涌入。同时,加强城防,以防不测。”
“做得好。”皇帝点了点头,然后又转向礼部侍郎陈风,“陈爱卿,你有何建议?”
陈风年轻有为,他的声音平静而有力:“陛下,臣建议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安抚民心,解释天象异常的原因,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准奏。”皇帝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民间的动荡朝堂之上的决策迅速传遍了昭阳国的每一个角落。在靖安城的街道上,士兵们忙碌着,他们搬运着粮食,分发给排队的百姓。
百姓们的脸上虽然还带着忧虑,但眼中已经多了一丝希望。
“皇上开仓放粮了,我们有救了!”一个老农激动地握住手中的粮食,眼中含着泪花。
在靖安城外的难民营中,大夫们忙碌着,他们为受伤的难民提供治疗。
在田野上,农民们在官员的指导下,开始尝试新的耕作方法,以适应变化的环境。他们虽然辛苦,但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陛下英明,我们一定能度过难关。”一个农民望着手中的新种子,眼中闪烁着希望。
随着朝堂之上的决策传达到昭阳国的每一个角落,百姓们开始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然而,天灾的阴影仍旧笼罩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依旧充满了艰辛。
北方的旱情仍在持续,各个村子都在为了生存而奋斗。
人们不得不跋涉数里,到更远的地方去寻找水源。妇女和孩子们收集清晨的露水,而男人们则在干裂的田地上挖掘更深的井,希望能找到一线生机。
“爹,我们今天能找到水吗?”李大壮的儿子,一个瘦弱的小男孩,望着父亲疲惫的背影,眼中充满了期待。
李大壮紧握着锄头,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流下,他的声音沙哑但坚定:“会的,我们一定会找到的。”
他们的皮肤被烈日晒得黝黑,嘴唇干裂,但没有人放弃。
海宁镇,疫情的蔓延让整个小镇陷入了恐慌。王芳的孩子病情日益严重,她几乎昼夜不停地守在孩子的床边,用湿布擦拭着他滚烫的额头。
“孩子,你要坚持住,娘一定会找到救你的办法。”王芳的声音中带着哭腔,她的眼中充满了无助和绝望。
医馆里的大夫们也在竭尽全力,他们尝试着各种草药和偏方,希望能缓解疫情。
但面对这种未知的疾病,他们的努力似乎微不足道。
“这种病,我们从未见过,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了,但效果甚微。”一位年迈的大夫摇了摇头,他的眼中满是无奈。
随着疫情的蔓延,小镇上的人们开始相互猜疑,恐惧和不信任在人群中蔓延。
一些家庭因为疫情而失去了亲人,他们的悲痛和愤怒无处发泄,只能化作对命运的诅咒。
朝堂之上,皇帝赵煜再次召集群臣,商讨对策。仅仅开仓放粮是不够的,他需要更多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这场灾难。
“传朕旨意,立即从国库中拨出专款,用于救灾和疫情的控制。”皇帝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丞相李严沉凝回应:“陛下,臣等当速调遣更多医官,赶赴疫病肆虐之地,同时,亦当强化粮草之调配与管控,务必使每一粒粟米皆能送至急需之人手中。”
兵部尚书赵铁亦呈其策:“陛下,当增固边陲,以防疫病与旱灾所引发之流民潮,危及国家安全。”
礼部侍郎陈风则建言:“陛下,宜加力对黎庶之宣教,使其明悉疫病之防控之法,且当强化对天象之研习,以利更善地预测并应对未来之灾祸。”
皇帝赵煜颔首,其眸中闪过一抹坚毅:“善,依汝等所言而行,只要吾等众志成城,必能克此灾厄。”
遵皇帝之谕,昭阳国遂启一场史无前例之抗灾之举。
医队遣往四方,粮秣物资分拨至至要之处,边陲亦得加强,以防或有之社会乱局。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