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华夏历史最弱?我来挑选参战人物 > 第857章 意思意思就可以了

第857章 意思意思就可以了(1/2)

目录

伏尔泰说了很多,而孔子也听完了伏尔泰关于自己自然法学说的理论,时不时点头,时不时却摇头。

他此时看向伏尔泰的眼中带着欣赏,然后说道:“《易经》有云:‘变通者,趋时者也’,鲁班造云梯而墨子九拒之,技进乎道,方免为祸。”

“你的思想太过于理论以及理想化,太过理想化的思想就容易脱离实际,想必你的思想在实行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最终仅仅是影响了一些人,却无法成为主流吧?”

伏尔泰听后有些羞愧的点了点头,和孔子说的一样,他的思想以及文章,在他死的那一刻也没能成为西方的思想主流,并没有像儒学那样深入人心。

以至于一提起伏尔泰的思想,所有人都会说优秀,但是西方民众对于他思想当中的自然法学说和理性主义史学却几乎一无所知。

统治阶级不认可他的自然法学说,哪怕有一些法律确实如这个学说当中说的那样,是因为强者而建立的,他的学说完全反对这些制定法,可正是这些制定法的存在才能让社会稳定下去。

至于他的理性主义史学思想,太过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否定了绝大多数的历史时代,如果以这种史观看待历史,容易造成民族认同感降低。

而且他还反对宗教,否定上帝在西方人类历史当中的作用,在他的两部史着《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中,都充满了大量对传教士和宗教的抨击。

然而结果呢?

他所抨击的,没有一项被取缔,他所反对的依旧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他的哲学思想完全就是处于叫好不叫座的情况。

也就是他的《形而上学论》对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但作用有限。

见伏尔泰不说话,孔子知道自己猜对了,他这时候才继续说道:“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你生于贵族之家,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这让你在文化上面有了快速的发展。”

“但是你却没有靠自己的双脚去走遍世界各地,没有真正深入到黎民百姓当中去,所以不懂得不管是思想还是立法,都需要因时代而定,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这才是自然之道。”

“学生受教了。”

伏尔泰叹了一口气,说起自己哲学思想对世界的影响,他确实不如孔子,他的所有思想都没有很好的在西方发展下去,哪怕再怎么出名又有什么用?

他本身就极为推崇孔子的礼,之前的辩论攻击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国家交差罢了,现在他已经尽力了,接下来不应该错过这么好的请教机会。

“若是我要完善我的道路,应该如何做?还请先生教我!”

所有直播间的观众看着伏尔泰这副学生一般的姿态都瞪大了眼睛,他们是来看两名人才之间激情辩论的,怎么就演变成了伏尔泰向孔子请教的场景了?

“不是,伏尔泰在做什么啊,继续攻击对方啊,怎么对方刚开始进攻,防守都不防守就放弃了?”

“假赛!我怀疑伏尔泰在打假赛!”

“一开始的互相交锋不是很激烈么,怎么这么快就平稳了下来。”

“卧槽,伏尔泰怎么和见了自己偶像一样,表情有些不对啊!”

“哈哈哈哈,有没有一种可能,孔子真的是伏尔泰的偶像,只不过你们不知道罢了,刚刚两人出场的时候我就有这种感觉,现在算是能确定了!”

“这.....这可就太戏剧化了,这约翰选了半天,还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容,结果选出来的人物是赵鸿选择人才的粉丝,这......”

其实这一幕不管是夏国的观众还是国外的观众都没有想到,不过夏国的观众自然是开怀大笑。

孔子面对伏尔泰的请教,并没有拒绝,他并不排斥教导这些异族人。

“你所需要的应该是中庸。”

“中庸者,非平庸、折中之谓,乃执两用中,追求万事万物之平衡与和谐,中庸之道,乃为人处世之至理也。”

“观夫世间诸事,过犹不及,行事若过度激进,易致混乱。若过于保守,则难以前进。”

“能守中庸者,可应万变,内心安宁,亦能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此乃大道也。”

孔子的意思就是,这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应该有一个平衡点,最关键的是抓住那个平衡点,不应该偏激,无论是往哪边偏激。

这就是夏国非常重要的中庸思想,但很多人将中庸二字理解为平庸,懦弱,这是完完全全的误解。

“中庸么......”

伏尔泰开始反思自己的思想,其中要求是否太过过激。

“您的意思是,为了能让我的思想传播出去,我应该不那么过激,去掉我思想中那些极端的方面?”

“非也!”孔子淡然的说道:“所谓中庸,是要将你的思想去适应社会,然后再去改变社会,想要成为思想的主流,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成为这个世界的一份子。”

“你需要做的是在实际情况当中寻找平衡点,而根据时代的不同,有些极端的思想却能符合实际。”

“我明白了。”

伏尔泰站起身来,向空中示意道:“这一场,是我输了!”

赵鸿看到这里笑着摇了摇头,对方选出的是伏尔泰,而他选出的是孔子,这是一场胜负早就注定的对决。

对决已经结束,摄像头应该已经转向了这场对决的胜利者,也就是他和孔子,那么他也应该说些什么了。

虽然资治通鉴当中有关于孔子的记载,但是他还是需要简单的提几句的。

“孔丘,字仲尼,被尊称为孔子,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是他创立了儒家学派,而从这之后,夏国几乎所有的文人,包括王阳明等人都是儒学门生,他们的思想理念都是依托在儒学发展的。”

“我们夏国有文武双庙,武庙最主要的那一位是姜子牙,而文庙的主祭则是孔子,意思为这两位是我们夏国开创文武的重要人物。”

经过赵鸿的介绍,观众们对于孔子的地位更加重视了,之前虽然资治通鉴当中有孔子的记载,但是那上面并未大肆提及孔子的地位和对夏国的影响,而是以第三方的视角记录孔子的事迹和思想。

而赵鸿则是以一个夏国人的身份去讲述孔子的地位,这样夏国的领主们如果有机会见到孔子的选项,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

事实上也正如赵鸿所想,已经有不少领主将自己心中最想召唤的人才换成了孔子,主要是孔子不仅仅在文这一方面强,在武方面也.....

要是能召唤出孔子,那可是能从领地前期一直强势到后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