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2/2)
其实,恶性循环的借贷行为,早在此前就出台政策被遏制过。
2009年,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扩大信用卡业务量,通过各种方式加大营销,吸引客户,导致信用卡违约率不断上升,不少学生客户透支,还出现了运用多张信用卡互相循环透支情况。
对此,银监会于200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叫停大学生信用卡。
不过,信用卡办理的高门槛、信保难度使得大学生难以轻松获得银行的正规信贷体系保护,而伴随着快速生长的互联网电商购物,过度的消费需求使得大学生迫切地需要另外一种低门槛的信贷模式,“校园贷”便应运而生。
2014年,出现“校园分期”,他们先从iphone等大学生钟爱且有点“买不起”的商品切入,结合电商、地推和分期付款的优势,短平快地迅速在全国大学蔓延。
分期乐,趣分期,爱学贷等“校园贷”快速兴起,各类“校园贷”平台纷纷创办。
曾有统计显示,2016年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将突破800亿元。这一规模在2015年才260亿元。
大学生收入少,但对数码产品、旅游、娱乐方面的需求大,更容易接受信用消费、分期付款。“校园贷”平台抓住了大学生的这些需求,在校园内大力推广。
但近一年多,频频出现了黑代理、裸贷等“校园贷”陷阱,一些大学生因此成了受害者或是犯罪者。
2015年,网络借贷平台“借贷宝”的一份“裸条”8.75G压缩包在网上流传,其中包含了167名女大学生的裸照及视频,瞬间把非法“校园贷”等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一时间舆论一片哗然。
在当时,舆论普遍认为,助力非法“校园贷”横行的是不少大学生因爱慕虚荣,相互攀比等心理,而形成的高消费行为。
微商、借贷、亏钱、自杀,当这几个关键词串联在一起时,不难发现,那“另一面”已然显现,非法“校园贷”生存的土壤不只是在校生的高消费习惯。
时下在创业大军中,年轻的身影越来越多,还未踏出校门就想起步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面对在校大学生创业,这群没有任何社会收入的学生群体,该通过什么途径及方法获得正规的创业启动金?
光靠“啃老”的方式显然并非上策;银行贷款,门槛太高,且不少在校生不知道怎么办理;这时送上门的“校园贷”,就成为了一种选择。
而尽管从法律层面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已为成年人,但是因社会阅历较浅,金融经验普遍匮乏,辨别能力较差,陷入非法“校园贷”的概率较大。
在对“校园贷”的监管及整治中,不该等到悲剧发生后,才认识到其紧迫性和严重性。监管怠慢、存侥幸,发生悲剧即“打脸”。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个体主义价值观的兴起也可能导致人们对周围事物持冷漠态度。
现在,可能大学生网的贷悲剧还不是特别能引起他们关注吧?陈景云如是想。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