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舍弟诸葛亮 > 第688章 祭奠郭于,商议迁都

第688章 祭奠郭于,商议迁都(2/2)

目录

实际上么,曹操只是想再派心腹仔细核查一下,确认这些人提供的消息真假。

……

襄阳前线零星“突围”回来的士兵的口供,肯定是要重新细细盘问的。

不过这也不妨碍曹操立刻就开始着手筹备郭嘉和于禁的表彰事宜。

郭嘉和于禁都是英勇殉国的,值此朝廷大军连败的时候,最需要这种突出忠义属性的案例,来激励人心。

就好比后世崇祯在松山之战、十三万明军全没的情况下,还要为“壮烈殉国”的洪承畴举办祭奠七坛,并且亲临哭祭。

洪承畴打的是何等败仗有功劳可言么但只要他死了,他就有苦劳可言。

皇帝就要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坚贞不屈上。让天下人看看陛下对忠臣义士有多好,激励其他人在逆境中也去做忠臣义士。

曹操此时此刻的心态,倒是与之颇为相似了。只是曹操聪明得多,他也看出了曹仁的汇报可能有不实之处。

但只要这些不实不是太离谱,曹操也不想去戳穿那些细节出入,何必呢。

现在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忠义典型先给树好了,其他次要问题都能暂时靠边站。

另外,随着樊城和襄阳先后失守,曹军在荆北战场,可谓是又丢掉了大约四万人的军队。这样的实力损失,已经让曹操无力再守。

而且郭嘉的死讯对曹操的精神冲击很大,当天刚听到的时候,他虽然没有立刻犯头风,好歹把情绪强压住了。

但此后几天,他还是免不了一想到郭嘉就坐卧不安。

头风病人一旦失眠,那绝对是非常痛苦的。曹操为了养病,不得不亲自返回许都,并把宛城的防务全权交给了曹仁。

临走之时,他也暗示曹仁,如果打不过,而敌人又确实步步紧逼的话,可以逐次撤退,放弃一部分南阳郡的土地。

襄、樊易手后,南阳郡大部分地盘确实无险可守了,只要白河水系延伸得到的地方,都会受到刘备军的威胁。

曹操阵营下一道决定性的地理防线,已经退到了司、荆边界的伏牛山,和豫、荆边界的桐柏山。这两道山脉以南的土地,丢失只是时间问题。

曹操清楚这一点,所以没有再下达“坚定守住、不许后退”的命令,他只希望保住更多有生力量,允许适度地以空间换时间,避免再出现襄阳、樊城那种己方大军被敌人长期包围的情况。

……

曹操回到许都后,仅仅又过了几天,祭奠郭嘉和于禁的典礼就筹备好了。

曹操便拖着病体,亲自参加了祭拜。还让郗虑这个白手套出面,请皇帝刘协也出面,褒奖了一下这些“殉国”的文武忠臣。

刘协当然不想出席,但是没办法,他现在完全身不由己,郗虑拨一拨,他就得动一动。

整个典礼上,每说一句台词,刘协内心都觉得恶心,偏偏还只能忍着。

只有回到后宫的时候,刘协确认左右无人,才能稍稍放松一下神经,跟自己最心腹的后妃悄悄埋怨几句。

内容也无非是“连郭嘉、于禁这些老贼的心腹都战死了,看来宗伯这次讨逆,希望很大”。

皇后伏寿听了夫君的抱怨,也只能暗暗劝他在外面别乱说话。刘协听后,只是长吁短叹,流露出了比往日更多的不甘,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纪念郭嘉和于禁的祭典很快就结束了。许都城内,确实有一些忠于曹氏的文武,因为曹操对殉国文武的厚待作秀,而变得更加卖力。

但是同样的,因为郭嘉和于禁之死,那些对曹操阵营失去希望、或是原本就忠于汉室、只是因为曹操控制了汉室而不得不来给曹操做事的汉臣,也产生了更多的想法。

此前曹操仗着新收刘琮的功德,自封魏公,着实诛除了一批异己,增强了许都朝廷的集权,也提升了自己的威望。

而这次的郭、于之死,也意味着曹操过去半年里、对前线形势的粉饰和宣传,彻底被捅破了。

不管曹操之前吹嘘他和刘备的战事,有取得多么大的歼敌战果。到了这一刻,所有人都知道襄阳和樊城丢了,刘表留下的地盘,基本被刘备接收了,曹操赖以封公爵的武功前提,也几乎不存在了。

许都城内,一股新的暗流开始涌动。

一开始大家也不敢说得太露骨,只是各种暗示“既然当初魏公以降服刘琮为功德、得以封公。如今刘表所遗土地兵马钱粮,尽数归了刘备,那魏公究竟何以继续为公”

这些话,大多传得很隐秘。一旦被许都城内的校事密探体系查到,绝对是会受到严惩的。为此曹操也确实通过酷吏满宠,杀了几个人。

杀人之后,曹操还是不安心。他知道过完年后,刘备很可能有新的举动。

到时候如果许都内部还潜伏有那么多立场狐疑之人,恐怕整个天下大势都要糟。

于是新年期间,曹操也没敢多休沐放松。

仅仅过完年初五,他就召集了在许都的主要幕僚文臣,讨论一件大事。

被召的文官包括了荀彧、钟繇、毛玠、司马朗和司马懿。

人到齐后,曹操也不跟自己人玩虚的,也不怕打击人心士气,直截了当抛出了自己的顾虑:

“子孝新败,奉孝、文则殉国,襄阳、樊城皆失守。春耕之后,刘备恐怕很快便会北犯宛城。届时刘备之兵,与许都只隔一桐柏山。

朝廷虽然还能集结起二十万兵马于河南地,但恐许都人心不稳,内有萧墙之祸,难以久守。孤欲迁都以避其锋芒,并借机整肃朝廷,诸位以为如何”

以荀彧为首的心腹文官们,听了曹操的这个想法,都微微有些吃惊,但很快也觉得可以理解。

原本历史上,曹操在面对关羽进攻襄、樊时,关羽还没攻破樊城,只是水淹七军抓了于禁,曹操就考虑过迁都问题以避其锋芒。

《三国志》原话就明明白白写的“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如今这一世,关羽可是实打实攻破了襄阳、樊城。刘备的兵力还比历史同期更强,而且拥有整个南方,天下已成二分之势,再无其他诸侯搅局。

以刘备阵营目前的军事进展,曹操担心内部不稳,考虑迁离许都,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再说,曹操提到的迁都,并不是要放弃许都。他只是想把皇帝和那些吉祥物朝臣先弄走,他自己可以带着精锐嫡系部队在许都继续死守。

这样的话,后续作战时的掣肘也少一些,内部隐患也能先挪开,避免里应外合。

所以不管是荀彧还是司马懿,这两类文官在略一琢磨之后,都觉得迁都之议并不草率。

问题的分歧,只是在于具体怎么迁、时间有多紧迫、往哪里迁、用什么借口。

对于这些细节,荀彧和司马懿很快给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见。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