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尾声(1/2)
宋衍铭在海启满打满算待了一个月。
期间,不但料理了宋父和他的鹰犬,还在海启留下了赫赫威名。
最起码近几年的时间里,与关宋家和这位「宋爷」有关的事情,将是近几年热议的对象和经久不衰的话题。
待一切尘埃落定,又安顿好周晟之后,宋衍铭也就即将启程返回京里。
宋家情况特殊,势力错综复杂,又恰逢他才继承宋氏没几年,直到最近一段时间才将各方势力掌控在手里,根基尚浅。
由此,便更需要他常在京里坐镇,以此稳定大局,不好离开太长时间。
说走,也就是这两天的事情。
因为知道柏鸢再过两年到了十八岁,也该开始在海启和柏氏施展拳脚,宋衍铭这段时间处理事情大多都会带上她。
一来,是提前刷脸,借着宋衍铭威压正高之际给柏鸢造势。
他只在海启一个月就搞出了天大的动静,震慑海启的同时,也令不少人对他忌惮万分。
有他帮衬,这样一来,即便柏鸢在之后的路上真的遇到了什么困难,马失前蹄被这群人联起手来针对,在见识到两人之前非同凡响的关系后,也会因宋衍铭的铁血手腕而有所收敛,不至于做得太过没了分寸。
算是给柏鸢上了一层保障。
所谓保障,就不一定会用到,但是绝不能没有。
柏鸢自然也不会因此觉得这是宋衍铭对她的轻视,而是心安理得的接受了下来。
她向来不打没准备的仗,心思又缜密细致,每走一步都要为自己想好至少两条退路,绝不会允许自己陷入被动、只能坐以待毙的境地。
对她而言保险不怕多,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二来,则是像之前在京里那样,给柏鸢打样做示范,带着她进行实地教学演示,给她提供经验和指导,提前探路这群人底线的同时,传授给她更多的应对技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京里总归还是跟海启有差别,不能一概而论。
之前那套对付京里人的办法有用,但同样的情况放在海启这里,就未必,有时候说不定还会起反效果。
提前摸底也是为了对细节处加以区分。
抛开地域问题不谈,其余大方向都大同小异,多数都是通用的,因此,之前的也算不上是白学。
对于柏鸢来说,还是那句话:
——多多益善。
时间一晃,到了宋衍铭出发前两三天的日子。
因为宋父的案子大,宋衍铭本人又是带着上面的任务和特令来的,所以案件的处理通通采用了加急模式。
从批捕入狱、到移交证据链、深入挖掘、再到开庭、一审、二审,最后判决书出来这一整个原本需要大半年才能完成的流程,也赶在月末之前一路绿灯畅行,完成了结案归档。
最后的结果是,宋父被判了无期,宋父的任职期间的非法所得被一应没收上缴,还罚了一笔天文巨款,不得不通过变卖家产和法拍的形式来填补窟窿。
宋父名下的产业也都被查封,后续按照正规程序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宋父入狱,宋家却并未因此受到牵连。
归根结底在于宋父这几年的所作所为有目共睹,宋家虽然不说,但明眼人都知道本家已经跟宋父彻底划清了界限。
并未将宋父除名,也是念在还有那么一点血脉相连的情分,宋父毕竟是宋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就算现在再混蛋,也还残存着以前的一丝温情。
再加上宋老太太年事已高,近年来总时不时想起以前的事情,心软了许多,人也变得更加念旧宽忍,这才留着他宋家的姓氏,并未将宋父除名,只是将人赶出了京里,眼不见心不烦罢了。
原本预期的死刑,也是担心宋老太太一时接受不了,有个什么闪失,出于这点考虑,最终判决才判了宋父无期。
毕竟宋父虽不成器,犯下十恶不赦的大最,但祖上的功勋还在,大树底下好乘凉,当年宋家为国留了那么多血,再怎样,看在那些英勇战死的烈士们,以及宋老太太的面子上,还是要网开一面,不能让宋家其他人寒心。
但看宋衍铭的意思,以及话里话外的语气,柏鸢判断他可能并不打算就此罢休,之后估计还会再有什么动作,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在宋老太太还活着的时候行动。
也就,再等几年吧。
宋父宋家子弟的身份已然是名存实亡,此时东窗事发,自然牵连不到宋家和宋家其他人。
而宋衍铭虽是宋父的儿子,但宋家父子不合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更何况宋父这时还是宋衍铭带人来抓,就已经很能表明宋家的立场和态度。
宋衍铭不但不会因此受到牵连,反而还是此案中最大的功臣。
只等着回京里开表彰大会,论功行赏呢。
宋衍铭在跟柏鸢谈及这件事的时候,半眯着眼,语气轻快而得意:
“现在知道,我为什么要拖这么久了吧?”
在整起事件中,时间才是最大的杀器。
为了将宋家完完整整的摘出去,自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常年累月的积怨,让宋家内部的矛盾有目共睹,以此与宋父彻底划清界限。
而长久的在任和纵容,让宋父越发膨胀,犯的事越来越多,罪名也随之增大,由此才能累计到如今的无期乃至未来的死刑。
将宋父赶至海启,也是为了彻底断绝他和京里的联系,动摇他的根基。
又因为海启富庶,可操作的空间大,宋父怎么可能放着这么一块大蛋糕而不去瓜分,乃至占为己有。
一般的小地方可让他捞不了这么多油水。
这在无形之中又增添了宋父的野心,加重了量刑,多方因素作用下,最终促成了如今的局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