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祭祀2(1/2)
大军出征,皇帝必然亲临。
整个祭祀分数个步骤,各有司职。
大军擂鼓聚将之时,老皇帝已经自寝宫出发,至宗庙告之先祖,求得祖宗庇佑,然后至社稷坛,求四方顺服,军备通畅,而后双方会师与天地坛。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就是这种看似华丽无用的东西凝聚着大乾的人心。
或是恐惧,或是畏惧,或是敬仰,无论如何,他们都要匍匐在大乾的威严之下。
诸将到时,老皇帝已身穿衮服,早早等在了天地坛,唯名与器不可假于人手,在这里,老皇帝会将象征征伐的权利暂授于领兵大将。
从宗庙到社稷坛,从社稷坛再到天地坛,由人到地,由地到天,层层递进,伴随威严的奏乐和盛大的礼仪宣示着大乾的强大。
能参加这样的祭祀,最低配置是皇城的禁卫,九品武者,然后是朝中官员,至于那些小吏巡捕,连打下手的资格的都没有。
戒严的京城,所有人都要为这几个时辰让道,一场持续几个时辰的祭祀,前来观礼的百姓几乎可以看到京中大部分的高手。
六部九卿在,国朝勋贵也在,还有京中在职官员,各个大族的头面人物,该到的都到了。
下三品武者数以千计,中三品武者数以百计,四品如云,三品如雨,这种高手满盈的规矩是国朝之初就定下来的。
当初天下初定,各地反叛不断,不断有高手入京行刺,每次皇帝出行都会遇到无尽的刺杀,防不胜防。
索性太祖便定下规矩,凡国礼,祭祀,围猎,出征,京中大族须遣高手随行,帝王遇刺,事后未尽其力者,阖族皆斩。
此条成例一出,极大减少了帝王的出行压力,没人敢拿全家老小的性命赌刺客的水平,遇见行刺,他们比皇帝还要紧张,不等护卫的禁卫出手,这些陪同的大族便解决了大部分刺客。
因为他们不止不敢赌刺客的水平,还不敢赌老杨家的人品,历史上,是真的有家族因此事被阖族诛灭过,只因为那一族救驾时,死伤远小于其他家族。
尽管事后证明,他们负责的方向不是刺客的主攻之处,但人已经死了,冤又如何,枉又如何?
那次的事也给后来皇帝开了一个很坏的头,只要遇刺,必然会抓出几个家族祭天,规则倒逼大族进化,别看眼下只有只有家族头面高手在,暗地里,可能这些大族但凡入品的武者都在暗处帮助朝廷维护秩序。
如丝遍布,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防护力度,不要说行刺,近身都很难。
最近的行刺记录已经三百年前,传灯会策划的,那一战,他们死了二十多位三品,两位二品,这之后,他们的势力就再也没有进过京城。
数百年厮杀,数百年各方角力,才有了如今承平的祭典。
天地坛前,老皇帝为主祭,统军的一正一副两位国公为陪祭,在万众瞩目之下,一步步登上高台。
三人都是武道三品的强者,哪怕老皇帝年事已高,但上位之人,自有王者气度在身。
一步步登高,天地坛第一层,三步一位九品武者,第二层,八品武者,不过武者分布变成五步,第三层,七品,七步,依次类推,待到第八层,已经是大乾的武力巅峰,二品真武。
数百平的平台,十几位二品武者各据一方,如同众星拱月一般注视着老皇帝。
更上一层,已至极致,九层之台,近百丈的高度,自大乾开国,只有一品天人和大乾帝王有资格在此处俯视众生。
一品天人,也是乾皇唯一可以平视的存在,可惜,如今天人绝迹,这世间再也没有可以让乾皇重视的存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