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祖龙称帝泰山封禅(2/2)
秦始皇征服了百越。感觉这世间所及之处皆在自己掌握之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凡是天下的土地没有不是属于帝王的,凡是在天下水土上生活的人没有不是帝王的臣民),而现在就差向天地来说一下自己的功绩,这时候从齐地来了一个人说道:这天底之下最能向天地表达自己的功绩的地方,也只有泰山了,当初炎帝在泰山祭祀天地,从那时起到现在有72多位君主和国君在那里进行祭祀,向天地展示自己的功绩,
秦始皇一听,泰山果然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决定就率文武大臣开始了千里东封泰山。秦始皇一行先到峄山,在山上立石铭记秦之功业。向齐鲁士人明确展示秦朝的千古功勋,表示自己在功业上已具备封禅资格,不至于重蹈齐桓季孙之覆辙。秦始皇的峄山之行是其封禅泰山的序曲。
之后秦始皇才来到泰山脚下,召集齐鲁儒生博士70多人,商议封禅大典的具体仪式。有的博士告诉秦始皇,要用蒲草将车轮子包起来,以免损伤山上的一草一木。然后扫地而祭,用其简易。这显然只是上古时代祭祀山神或祭天仪式的缩影,与秦始皇利用封禅展示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期望值相差很远。结果只能是秦始皇遂贬退诸儒士而不用,自带文武大臣上泰山封禅。这恐怕是秦始皇接受五德终始说以来秦文化与齐鲁文化融合过程中出现的第一道裂痕。
秦始皇的封禅大典分两步进行,首先辟山修路,从泰山之阳登上山顶,“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是为封礼。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其一,歌颂秦帝之德而非单纯的功业,承继了西周以来的以德配天说;其二“明其得封也”,向天下表明秦王朝具有封禅资格并实现了这一旷世大典。
从泰山之顶下山,“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天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是为禅礼。亦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禅礼主要采用秦国在雍祭祀天帝的形式,一方面这是秦始皇斥退儒生后无可奈何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是秦始皇自信心乃至自负的体现;其二,所用之礼“皆秘之”,恐见笑于齐鲁儒生,又是其自信心不足乃至自卑的表现。这恐怕也是多年来秦国历代君王因东方鄙视所形成的潜意识的体现。当然那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从此以后皇帝能到泰山封禅那是最高的礼仪规格,(在宋朝以前),
秦始皇连续到东方沿海,江淮流域以及北边等地巡游,所到之处,无不刻石颂其功德。到了统治后期,秦始皇迷恋长生不死之术,笃信命数。又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岛,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不死之药”,服后便可“长生不老”。秦始皇想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有些怪迂苟合之徒,如卢生、韩终、徐福、侯生,都投奔秦朝。
卢生劝说秦始皇道:“我们寻找灵芝、奇药和仙人一直找不到,一定是有什么东西与它们相克。我们建议您要不时秘密出行,来驱逐恶鬼。恶鬼避开了,神仙真人才会来到。您居住的地方如果让臣子们知道,就会妨碍与神仙交往,希望您所住的宫室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或许能够得到。”秦始皇就对外宣称说:“我慕神仙真人,我自己就叫‘真人’,不再称‘朕’了。他还下令咸阳附近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宫观都用天桥、甬道相互连接起来,把帷帐、钟鼓和美人都安置在里边,全部按照所登记的位置不得移动。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果有人说出去,就判死罪。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