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耽美 > 大唐气象 > 第239章 会昌中兴之平定昭义军(3)诗人杜牧的战略构想

第239章 会昌中兴之平定昭义军(3)诗人杜牧的战略构想(2/2)

目录

两人均为名将之后,王茂元精通吏治,王宰勇猛善战,都是得力干员。把他们放到与昭义毗邻的军镇,自然是提前布局,以备不虞。

黄州(湖北黄冈)刺史杜牧针对刘稹一事,向李德裕建言:

“我曾询问过原淮西军大将董重质,淮西当初为何能以申(河南信阳)、光(河南潢川)、蔡(河南汝南)三州之地对抗朝廷大军四年之久。”

“他认为主要是朝廷所派兵力过于杂乱,从异地远道而来参战的客军数量偏少,既无法独立作战,又凡事必有求于当地驻军。力量分散、人心不齐,这才多有败亡。”

“初战的前两年,淮西军每战必胜,导致客军大量伤亡。两年后,客军无力维系相继撤出战场,只剩下驻扎当地的陈许(周口、许昌)、河阳(沁阳、新乡)两军与淮西军全力搏杀。纵使后来李愬不率唐州兵(豫鄂交界地带)乘虚攻入蔡州(河南汝南,淮西军治所),淮西军也已力不能支。”

“朝廷如果一开始就只动用陈许、河阳两军,再征调宣润弓弩手(唐时安徽宣城和江苏镇江两地劲旅,善射)控扼险要地段辅助作战,其他邻近各军自守边境、遥相呼应,那么不出一年淮西必败。”

“如今昭义作乱的情况与淮西又有不同,淮西悖逆朝廷五十多年,将士们从中获取了巨大利益,尝到了割据的甜头,习俗已固、羽翼已丰,自然心甘情愿的替吴元济卖命,因此打起来比较困难。”

“但昭义不是这样,当初安禄山、史思明率领叛军汹涌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唯有昭义以上党(长治)一座孤城坚守不屈。德宗建中年间,他们更是高举忠义大旗屹立于河朔叛藩之间,时任节度使李抱真才能劝降王武俊,窘迫田悦,驱逐朱滔,以贫寒坚毅之军,克河朔强梁之众!”

“刘悟病故,刘从谏请求继位,那时与他一心的只有刘悟从郓州(山东荷泽郓城县)带来的两千亲卫而已。赶上宝历年间敬宗不理朝政,宰相李逢吉收受了刘从谏巨额贿赂,这才授位与他,至今不过二十多年。昭义军中老将大都还健在,忠于朝廷的风俗尚未改变,即便刘稹有心抗命,将士必不听从。”

“目前来看,成德、魏博两军虽然表面上听令朝廷,然而一旦战事爆发,也不过围一城、攻一堡的做做样子而已,对全局影响至微。”

“倘若从河阳军征调一万人固守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境),阻敌南下。由忠武、武宁(位徐州)两军担任主攻,抽调五千青州精锐作为助攻,再加强两千宣润弩手,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进击上党(长治),不出数月一定可以攻下。”

李德裕对杜牧所提战略构想深表认同,将其中精髓纳入到了下步的作战计划之中。

后期形势的发展证明了杜牧这一构想非常有效,谁能想到,能写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浪漫诗人,竟也深通用兵之道。

由此可知,文臣武将不过是一种人为界定,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

所谓大道合一,那些打着我是文臣,边务的事我不懂的高官,不过是苟且偷安的一种托词。

文官知戎事,武将懂治世,是对一个领导的基本要求!

真正的高手,从来都是兼通文武,放到哪里都闪光的全才!

而这一切,自然不可能与生俱来。需要有远大抱负,需要有治世情怀,更需要终身不懈的修习。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