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耽美 > 风流大宋 > 第462章 新菱川

第462章 新菱川(1/2)

目录

从太子书房出来后,秦刚便被闻讯而来的乔襄文迎上了,一旁站着的是通知他的宫十二。

乔襄文当时在高邮听闻秦刚在京出事,便遵其先前的书信安排,毫不犹豫地决定将菱川书院迁入流求,当然,主要跟来的多是老师,学生大部分便遣散了。

而入了流求的乔襄文及菱川书院的一众核心,无不视秦刚为其精神领袖,若不是关于在大辽找到他的消息传回来,差点都要在这里的书院里为他设立祠堂牌位了。

乔襄文虽然未去执政院里任职,但他不缺在这里做事的弟子,尤其是与他一见如故的宫十二,所以这次秦刚虽然是悄悄回到流求,他却是第一时间收到消息,急急地赶来。

“徐之呐!”乔襄文一时控制不住情绪,竟然是直接上前拥住了秦刚而泪流不止。

此时距离他俩相识,一晃十年已过,秦刚看着此时的乔襄文,两鬓之间已见白发络络,又见其真情流露,同样是不胜感慨。

“都怪我,此时重逢,却应是喜事!走,一起去看看秦州这里的新菱川吧!”乔襄文很快调整好了情绪,而秦刚听了也欣然同往。

菱川书院的人员迁来流求后,自然都安置在了秦州。秦观亲自出面,在城中为他们选择了最合适的地方,划出来好几十亩的地方,再建了一所新书院。

此处的大门与进去院落的牌坊,还是保持了原先的模样,只是走进去后的房屋与布局,既沿用了秦州现在在建筑风格,又像是有了一些新的改造排布。

秦刚此时奇怪的感觉变得很强,这才若有所悟地问道:“僖老,这新书院是不是被你改了规矩或是方向了?”

“哦?徐之的眼力居然如此老辣,仅仅就是个表面就能看得出个一二。”乔襄文一边十分佩服,一边也在问道,“不知能否讲讲你的感觉?”

“我是觉得,现在的这处书院外松内紧,越往里走,越是有着细致做事以及对外防范的味道。不太像个读书教课的地方,反倒是像个特别的衙门!而且,方才看到的一些学生,看着都是眼神收敛、训练有素的模样,所以……”秦刚说到这里便停了下来。

乔襄文微微一笑,却是缓缓地说起其他的事情:“早年祖父创立菱川书院,只想倡明孔孟之教,教习乡里英才。倒也是出了孙龙图(注:指孙觉,黄庭坚之岳父)与家父等人稍有些功名在身。只是这朝廷取士,数年一次,万里择一,四乡八里的这些读书士子,最终的出路何在?祖父将这个难题扔给了我。直到遇上了徐之之后,菱川书院才算找准了出路!”

“那是你我一见如故,志同道合!”

“之前对读书出路的解读,莫过于真宗皇帝劝学诗中所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事实之上,只读四书五经,一旦离开了出仕为官之外,大多却只能落了个‘百无一用是书生’!但菱川书院自从兴了格物致知学后,有志之士可继续探寻大道,如李峰、袁良清他们成长为一方大家;平凡之人更多了各种出路:有人去做吏员,同样有望补选官身;有人帮衬家业,可得锦上添花之益;有人一技傍身,倒也可以独善其身;所以即使不能实现如圣人所言的‘平天下’之志,至少也可达到‘修身、齐家’这两点!”乔襄文说完。

此时一起过来的宫十二十分认同,他便由此接过话头来道:“僖老来流求后,先后看过了唐州的格致院与秦州的官学,便来找某商量,他说若是想研习格致学的师生,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可尽数转去唐州就行;而对于经史诗词的学习,拥有苏门多位学士坐镇的秦州官学,更是难以望及项背,所以剩下来的人,却是可以做一件新的事情!”

“哦?却是什么样的新事情?”听到这里的秦刚有些好奇与期盼。

“乔某不敢掠人之美。正好,进明来了,请他来向执政介绍。”乔襄文招手指了指此时正好赶过来的一个年轻人并介绍道,“他叫王谋,表字进明,不知执政对于当年初去菱川书院的那次,所听学子辩论《梦溪笔谈》话题时还有印象?”

“哦?!”秦刚只是礼节性地点了点头。

叫进明的这个年轻人此时毕恭毕敬地行了全礼:“学生见过主公!”

乔襄文继续介绍道:“进明素来好杂学、喜兵事,不爱参加科举诸事,对格致学一见倾心,不仅精于多门新课,更是在其后留在了书院,从《菱川格致学刊》的助编一直做到了主编。来到流求后,其他人都去了格致院与官学,他却来寻我,说想办一份《流求时报》!”

秦刚不由地再次多看了这名叫做王谋的年轻人几眼。

王谋再次躬了躬身,朗声说道:“学生遇主公于菱川书院倡导格物致知之学,喜不自胜。学生性钝,不喜为官、不喜修技,惟愿格致之学传于天下,但却发觉一旦走出书院,需对抗天下固化千年之认知,举步维艰。然主公指点,以一‘格致学刊’,载大义、明内理、传真知、引正途,可谓四两拨得千斤,妙手化解难题,学生始识学刊之精髓。”

秦刚眉头一动,并非只是因为听了这王谋的溢美之辞,而是听出了他颇为深刻的眼光看法。

“学生又知主公在京城时便办有《东京时报》,初觉用意难揣,但后观沧州新政、对辽战略等诸多妙手频出,方才顿悟这份报纸之奇效。后主公再去东南海事院,随即便有《东南海事报》问世,他人只知主公当年巡阅南洋、所向披靡,学生却是深谙这报纸在前后之潜移默化之莫大功效。又因来到流求之后,观此地虽居东南海外,却能独临览四方大局,又观天下之势,学生便愿东施效颦,想借书院之人财之力,创办《流求时报》。”

乔襄文便道:“昔日菱川书院地处临泽,四方条件受限,进明虽然对这报纸一事多有研究,但他所编的格致学刊中却难以实践。这次来到流求,听其他谋划,吾甚赞之,也觉这是新菱川书院最适合做的事情,尤其是宫右丞听说此事之后,更是大力相助,便也成了此事!”

秦刚笑道:“原来,今天的新菱川便成了一家报馆!”

“请主公、右丞、山长随我来!”王谋便在前面带路,指引众人一起进了前面的院门。

秦刚曾让李纲在京城与明州办过报纸,熟悉这个时代里的报馆模样,这里自然也不例外。不过令他有点意外的是,这《流求时报》的规模不小:

光是他们走进的这一个院子里,便就并列排有七八间屋子,每一间屋子里都有近十人的样子,都在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偶尔也会相关耳语几句。秦刚他们走过,这里的人除了其中像是主事者会起身略略行礼之外,大多数人都还只是各行其事,不为所动。看得出平时报馆所定的规矩严谨。

秦刚伸首稍稍瞥了两眼走进的这间房里所编撰的稿件,有关于秦州最近的新政与法规的解读,也有今年海商对于水果与粮食需求的看法分析。

又走了余下几间,发现他们的分工还是比较明确的,有的是专注于流求各地官府信息,有的则是收集城里的市井传闻,有的介绍流求各地的风土人情,还有的会刊登读者寄来的诗词,甚至会加上像秦观、陈师道这类大家的点评。看得出,《流求时报》的涉猎面极广,其办报风格,多有模仿《东京时报》。

再往后,隔有一道院墙,则就是刻版印制的地方。大宋原本就已经有了活版印刷,毕昇的泥活字实际已经传播甚广,但是它还是存在着精细度上的缺点。到了流求这里,经过格致院那里的努力,加上这里金属冶炼技术的提升,早就已经开始大量采用铜锡混合的金属活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