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窥春情 > 第508章 分别

第508章 分别(1/2)

目录

年后稍微忙碌了一段时间,又空闲下来。

沈微慈已经给昫儿找了一位老师,前太傅付先生在家里办的族学。

付先生德高望重,京城许多贵族子弟出自付家学堂,个个品行端正,德行不亏。

就连当初三皇子和四皇子,付太傅也曾教导过他们。

付先生虽然为人古板了些,做事一板一眼,但学识渊博,也不是谁他都能收的。

在他那儿上学,要是让他不满意,不管说什么,都不会再收了。

本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也不怕得罪了谁。

沈微慈亲自将宋昫送去的时候,付太傅领着宋昫单独进了屋子,出来时告诉沈微慈,昫儿那孩子有天资,他收下那孩子了。

沈微慈松了口气。

昫儿虽才三岁半的年纪,但千字文已能背下大半,估计已经有些开窍。

其实沈微慈还将景湛也一起送了过去,只是付太傅说景湛意不在读书,倒不是笨。

沈微慈明白付太傅的意思,领着景湛回去后,还是为他请了一位老师。

宋国公府几乎都是武将,祖宗没有德高望重的文臣,族学几乎都是请来的老师。

且族学只教导到八岁,八岁后要么去学堂,要么去西恩了。

如今宋国公府的族学学堂已空闲了许久。

沈微慈便让人将学堂收拾出来,又请了两位颇有名声的老师来国公府给景湛和清娪教导。

甄氏听了消息过来找沈微慈说话,觉得沈微慈过于小题大做。

景湛本是一个丫头的孩子,放到国公府的族学读书,有些不合规矩。

再有女子读书,贵族人家里几乎都是请从宫里出来的嬷嬷教导仪态规矩,再请身边的婆子教导女工和女则。

几乎不怎么学四书五经。

更何况清娪才三岁多,又能去学什么。

沈微慈知道甄氏的意思,她的意荣便是她身边的嬷嬷教导,没想过上族学。

再有她觉得让景湛去族学不合规矩。

沈微慈看着甄氏笑了笑:“景湛不过陪着清娪一起做个伴罢了。”

“再说,读书明理知事才是最重要的。”

“女工再好,品行不好,更不行。”

“女子比起男子来更应该读书识字,才知道她要的到底是什么。”

“而不是学一堆琴棋书画,作用也只是讨别人喜欢。”

甄氏的脸色僵了僵,看着沈微慈:“弟妹这话有些听不懂了。”

“哪个世家女子不学女工,琴棋书画”

沈微慈慢悠悠的喝茶:“自然要学的,但我的清娪,将来她愿意学什么便学什么,我不强逼她。"

"只是读书识字,必不可少。”

甄氏看了看沈微慈连上的神色,便不再多说了。

沈微慈重新开了学堂的事,族中很快知晓,隔壁将军府的听说清娪在学四书,便也将自己女儿送了过来一起。“

甄氏虽说学那没用,却也将意荣送了过来。

宋老太太也只过问了一声。

几个孩子上了学,沈微慈的日子就又能空闲下来些。

除了府里日常的事情,其余的便是照顾宋老太太了。

宋老太太的身子一日一比一日差。

尽管日日都喝补药,但宋老太太一样没什么精神气。

太医说这是心病。

国公爷走的太惨。

听说现在国公爷的头颅早已成了白骨,却仍被金兵挂在旗上。

这是宋家每一个人的心病。

只是宋老太太尤其伤心而已。

宋国公府埋葬时尸骨不全,谁又不伤心呢。

转眼日子又入了秋,前线却传来北靖的军队往京城来的消息。

宋璋带兵守在广灵,金兵破中州的最后一道险关,这处地方要是被金兵占领,入南便势如破竹。

眼看前头传来捷报,宋璋又收复了三城,正逼退金兵,北靖又往北边来,皇帝便立马派人去桐丘守着。

桐丘离京四百里,中间隔着一城,易守难攻,北靖不好打进来。

京城内的百姓虽听说北靖打来的消息,但大多并不害怕。

皇帝还在又怕什么。

只是一些有门道的听了消息,却慢慢往南迁。

因为百里外围城,京城内到底有些心慌,粮食一路水涨,路边乞讨的人愈多。

从前一斗米十五钱,如今一斗米已飞涨到两千钱。

沈微慈去城东接昫儿一路回来,掀开马车帘子看向外头,寒冷秋日,衣不蔽体,饿殍遍地。

她看见单薄衣裳的小童紧紧靠在母亲怀里,忍受寒风灌体。

老妇满头乱发奄奄一息。

可这里是京城啊。

那被金兵和北靖踏过的地方,又是什么样的景象。

沈微慈紧捏帘子,指甲深陷其中。

宋国公府粮仓中还有许多粮,她回去与宋老太太商量,这民生多艰的时候,施粥救民。

宋老太太便对沈微慈道,一切由她做主就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