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国号不佳(2/2)
只见一艘巨大无比的飞行器在光芒万丈中出现,伴随着云彩,徐徐开至锦州城上空,投下了一箱一箱坠着白伞的大箱子。
在城中上万大明官兵的欢呼声中,不用猜,也知道那箱子里装着粮草物资。
皇太极顿时陷入了恐惧和绝望,眼前的一切远远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心念急转之下,他认为大明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得到了天神的帮助,随即,匆忙下令撤军。
回到盛京后,皇太极召见群臣,急切想弄清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后商量来商量去,得出一个结论:后金的国号不佳,国运不足,因此被上天厌弃。
这个说法听起来很荒唐,可细细一分析还是有几分道理。
大明五行属火,后金五行属金,按照相生相克的道理,火克金,这自然就无法得到上天的眷顾。
在想明白这一切后,大学士范文程、宁完我急忙建议将后金的国号改为大清,清者水也,自然能够灭火。
除此之外,再次恳请皇太极“践天子位”,继承元朝传国玉玺留存的“国运”。
皇太极原本并不相信这些虚无缥缈的玄学,可大明在很短时间内一扫沉疴,变得强大无比,加上那从天而降的“飞船”是他亲眼所见。
这一切让他不得不开始反思。几日后,在没有找到其他应对之策的情况下,只能压抑住不好的预感,同意了改元称帝的事情。
他这一同意,满、蒙、汉三族臣子都是喜极而泣,大汗做了皇帝,臣子就是开国功臣,这是能名垂青史的大事。
于是,以范文程为首,召集了大量的汉族工匠,在盛京皇城南五里之地,仿照大明的天坛,建造了盛京天坛,以用来祭天祷告,上尊号。
由于时间紧促,加上工匠手艺有限,这仿造的天坛比起大明都城的天坛,要寒碜不少。
盛京天坛占地有数十亩,可外围的围墙周长不过三百来米,围墙高三米,厚一米。
围墙内部,除了高台上的三层圜丘坛外,其他地方都是一片空旷,没有泰神殿、大祀门、皇乾殿等附属建筑群。
数日前,天坛四周就被皇太极的亲军正黄旗和镶黄旗给团团围住,戒严了起来。
四月十一日,寅时三刻,皇太极已经骑着高头大马,在百官的簇拥下自西门而入,到了圜丘坛前的广场。
此时的皇太极身穿五爪金龙袍,头戴通天冠。其他贝勒臣子也都仿照大明的样式,去除甲胄,换上了圆领官袍。
不同的是,大明高级官员穿的是绯红袍,而后金官员所有的官袍都是深蓝色的,意味着“水”的属性。
卯时三刻,随着地平线泛起亮光,在祭天专用的乐曲声里,皇太极缓缓登上汉白玉高台,步入圜丘坛大殿。
皇室、宗室和文武百官分次跪在祭坛之下,有资格跟随皇太极登上祭坛的只有礼部尚书范文程、代表女真族的和硕贝勒多尔衮、代表蒙古族的巴达礼和代表汉族的都元帅孔有德。
不过即使是他们,也只能手捧表文,跪在大殿之外。
在皇太极焚香祷告,祭拜天地之后,才从大殿内出来,站在祭坛之上环视君臣。
范文程率先宣读了冗长的天地祭文,接着由多尔衮等三人,轮流率领各自民族的群臣宣读表文,表示效忠的同时,恳请皇太极上尊号为“宽温仁圣皇帝”。
整个祭天的过程中,除了皇太极,无论是天坛围墙内的宗室、群臣,还是围墙外数万护卫的亲军,无一不是跪地俯首,表情肃穆。
没人注意到,此时的高空之上,已有十多艘浮空飞艇悄然而至,停在了盛京天坛的头顶,正俯视着下方。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