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都读读(2/2)
看的周围看热闹的军属们都心里热乎乎的。
然而,很快,真实养殖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给了这群充满期待的军属们一个响亮的耳光。
“诶哟,一天打扫上百个鸡圈,干完了手臂都要抬不起来了吧。”
“娘诶,我在老家种地都没这么累过。”
“嘶——还真要搅屎啊?这鸡粪鸭粪的处理还有这么多讲究?”
“养殖场竟然还教人这么选种蛋?这还能看出来啊?”
姜琴写这篇文章之前,不光是取得了后勤部和养殖场的同意,也从养殖场那边拿到了不少资料信息。
像是打扫鸡圈,配饲料,这些是毛丫,张玲子她们已经体验过的,当时在电话里,两个人就已经跟姜琴详细说了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还有很多内容,是她们还没有经历过的。
这就需要姜琴结合养殖场给的信息,再加上一点自己的想象力来创作。
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姜琴在写的时候,都没有过度渲染军嫂们遇到的困难。
反而是用一种极为诙谐轻松的语言,写了军嫂们在繁重的培训活动结束后一起去澡堂洗澡,结果出了澡堂却发现身上还有味道后的对视一笑;
写了军嫂们为了能完成工作,每天清晨去操场跑步锻炼体力,还被养殖场的长跑队误以为是队员,还跟她们约定要在两个月后的运动会上比赛,最后才得知,她们只是临时来参加培训的,并不是养殖场子弟。
写了军嫂们扛饲料,最后腰都直不起来,手下一松,险些就要脱手的时候,同伴们及时伸过来扶住她的手。
姜琴并没有过多着笔在描写“苦”上,反而用词还挺幽默。
什么“小鸡唧唧叫,毛丫哇哇吐”,什么军嫂们在忙碌之余,幻想自己是全身插满了羽毛的鸟人。
但越是这样苦中作乐,读者们反而越是能感受到这场培训的艰苦。
或者说,姜琴的文字越是轻松幽默,军嫂们承受的压力和苦难就越是叫人动容。
看到后面,甚至都有年纪大一些的军嫂忍不住道:“何必这么辛苦呢,咱们岛上以前没有养殖场,不也挺好的,外头多的是养殖场可以提供鸡鸭的嘛!”
这也是当初传出要在岛上办养殖场的时候,很多人的共同想法。
葫芦岛上面积有限。
不少人还盼着营里能多建点家属院,好让他们能搬到更大的房子里去住呢。
还有不少已经达到了家属随军的要求,却因为没有住房,没办法让家属随军的军人呢。
但很快,文章的最后,毛丫的一句“不能让一颗鸡蛋卡脖子”,既解释了后勤部为什么要破除一切困难也要办养殖场,又解释了毛丫这七个军嫂为什么能在经历这么多困难依然要坚持培训,还顺带解开了现在这些军嫂们的疑惑。
为什么要办养殖场。
从小方向来说,是为了创收减负,岛上人员众多,每天要消耗的鸡鸭蛋的数量都不小,再加上运输成本,绝对是不小的开支。
一旦养殖场办起来,就算不能往外卖,至少也能承担起军人和军属们的日常所需,能省下来不少钱。
就像是文章里那个毛丫所说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现在我们省下来一颗鸡蛋的钱,没准以后就能给国家多挣一颗子弹”。
从大方向来说,现在是一个养殖场受制于人,外头的养殖场遇到疑似鸡瘟不往外卖,岛上就买不到鸡肉鸡蛋。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跟国家的现状又有什么不同。
有些军属能体会到这一点,有些军属或许还不能体会。
但都不妨碍她们从这篇文章中看出一股子不服输的热血和向上拼搏的奋发。
最后朗读文章的人声音停下来的时候,后边还有不少人着急问:“怎么停了?继续读呀!”
那个朗读文章的人哭笑不得:“不是我不读了,是这文章就写到这里,没了!”
这话一出,人群中瞬间响起一阵吵嚷声。
“啊?!没了?!”
“我才刚觉得有意思呢!这怎么就没了?”
“那边不是还有字吗?是不是你这个同志不想念啊?还是渴了?我带了水。”
读文章的人赶紧解释:“不是渴了,也不是不想念。”
她指了指板报上右半边的文章:“那是另一篇文章,跟我刚刚读的这一篇说的不是一件事。”
大家才不管。
“不都是小姜同志写的,你都给我读读!”
“对!都读读!”
霎时间,整个板报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里满是“都读读”的声音。
到了这个时候,甚至已经没有多少人去关注板报上的画像了。
人群中的金小芝满意地笑了。
如果说,板报上绘画的成功是意外之喜。
那么这几篇文章的成功,就完全是在金小芝的意料之中了。
金小芝的状态现在就有点像是姜琴文字的拥趸,看到别人跟自己一样喜欢姜琴写的文章,她甚至比自己被别人夸奖,更加感到高兴。
这说明自己没看错人啊!
正高兴呢,推着自行车要从人群中出去的时候,就正好看见了人群外围的方怡等人。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