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上不了台面的手艺(2/2)
“王姐,你这外套怎么好像做小了点?”她迟疑得比划了一下,“这尺寸怎么也跟我这件一样?是不是做错了?”
王娟却笑了笑,把外套往姜琴的方向推了推。
“没做错。”
“什……”姜琴一下反应过来王娟的意思,赶紧摆摆手,要把外套还回去,“这么贵重的东西,我不能要。”
王娟却很坚持:“这是我特地给妹子做的,尺寸大小都是完全按照妹子你的身形来做的,你要是不要,这衣服其他人也穿不了,那可就浪费了。”
说话间,她把外套展开,在姜琴身上比划了一下。
果真如她所说,大小尺寸跟姜琴一模一样。
甚至比她原本那件红色的灯芯绒外套,更加合身。
王娟又道:“我做这件外套也是为了谢谢妹子。”她看了眼外面,凑近了一点,轻声道:“有两个嫂子也喜欢这个款式的外套,私下找我帮忙做两件呢,我得多谢谢妹子,要不是妹子愿意把外套借给我做样子,我哪有这机会。”
虽然没明说。
但姜琴明白王娟的意思。
说是帮忙做,但怎么也不可能让王娟做白工,要么是给钱要么是给东西还。
大概率是前者。
要不然也没必要避着人说。
王娟没有工作。
虽然不像是张玲子一样,每个月要把男人大半工资都寄回老家去。
但想到她还有个小儿子在老家公婆身边养着,可想而知,每个月总还是得寄回去一点钱。
再听王娟的意思,她养在公婆身边的小儿子这几天也要过来了。
王娟想再多挣点钱,也是理所当然。
现在人做衣服鞋子,都得有个样子,衣服有衣服的版式,鞋子也有鞋样子。
很多时候,光是手艺好,也不一定能做出好看又合适的衣服鞋子,也不是人人都有那设计上的天赋。
还得有个样子作为参考,才能依葫芦画瓢。
姜琴那件外套是顾兆在沪市百货商店买的,沪市的东西一向是风向标,通常是沪市的衣服款式都流行过一年半载了,其他地方才会逐渐流行开来。
不少年轻夫妻结婚,就以拥有一件沪市生产的东西为傲。
理所当然的,这件灯芯绒外套在宁省的百货商店都没有一模一样的。
在家属区的军嫂们看来,更是从没见过这样款式。
哪个年轻爱美的军嫂看到了,会不想要一件类似的?!
想到这里,姜琴也不好再拒绝了。
她知道,要是自己坚持拒绝,王娟之后都不好意思继续给别人做外套来挣钱了。
只是……
姜琴想了想:“王姐,你这么说,那我也找你帮个忙。”
姜琴愿意收下,王娟也安心了。
“什么忙,你说!”
姜琴从边上的抽屉里拿出两块料子来递给王娟。
“王姐,你手艺好,家里还有缝纫机,本来我也不好意思开口,现在听你说,还有两个嫂子找你帮忙做衣服,我也就厚脸皮开口了,我也想找你帮忙再做三件,给我老家的婆婆,小姑和弟媳妇儿。”
一做就是三件。
王娟都不由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姜琴:“王姐是不是有什么难处?”
“没!”王娟下意识赶紧道了声,然后才意识到自己刚才反应有些大,有些不好意思地捋了捋耳边的碎发,“我能做,就是得有尺码,肩宽,臂长,身长,最好还有手臂的粗细尺寸,这样做起来,穿着更合身。”
说到这里,嘴唇嗫嚅了几下,想说什么的样子。
姜琴就当没看到对方脸上的为难一样,笑盈盈拿了两张大团结出来:“我也不知道做三件要多少钱,王姐就先拿着,到时候多退少补。”
其实哪用得着二十块钱。
姜琴那件沪市百货商店买的外套,也还不到二十。
那还是在沪市第一制衣厂的招牌,加上百货商店的名头,才能卖上这个价格。
现在料子是姜琴提供的,王娟只需要按照版式做,姜琴算了算,三件外套满打满算估摸着也就在十来块钱左右。
果然,王娟一听这话,赶紧把其中一张大团结塞回姜琴手里。
“不用这么多,我给其他人做,也就要四块钱。”
姜琴笑盈盈:“我说了,多退少补嘛!你先拿着做,等做完了,剩下的钱再给我。”
姜琴虽然没明说。
但王娟哪里能不晓得。
这所谓的“多退少补”分明就是姜琴变着法儿地帮自己呢。
她刚开始接这个活。
一般人来找她做衣服,也就是拿着布料来。
像是纽扣针线,都得她自己先花钱去买。
她还得避开人,不能叫太多人发现,免得有人看不惯她,偷摸把她给举报了,所以现在暂时只接了两个关系比较亲近的邻居嫂子的活。
连钱都只收一半当做定金。
免不了就得先自己垫上一点钱去买针线纽扣。
姜琴这么直接把钱给她,不光是能减轻她的负担,万一碰上有嫂子临时不要了,她也不至于没法周转。
想到这里,王娟都忍不住拉着姜琴的手,苦笑了一下:“我还比你大几岁,但我没妹子这么有本事,只能靠这点上不了台面的小手艺挣点钱,还不敢叫人知道了……”
她这头话音未落。
姜琴刚要说什么呢。
卧室里就传来闺女的声音:【什么?!!!你说什么手艺上不了台面???】
姜琴眼皮一跳。
不知为何,此时听到闺女的心声,她竟丝毫不觉得有什么意外的。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