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回家!回家!(1/2)
“吴国水军从始至终没有出现,是吗?”
之前在“梅里”的大部分晋国君臣已经撤到渡口,等着一批又一批搭乘各种工具回到大江的北岸。
魏颗听到楼令提问,行礼说道:“一直没有发现吴国水军。”
这只是没有发现踪迹,不代表确认吴国没有集结水军进行待命。
楼令皱眉说道:“在‘梅里’俘获的吴国权贵一样不知道水军的动向。”
“我们一直没有发现寿梦以及那三位公子,也找不到吴国的水军。有没有可能是吴国水军不在我们的搜寻范围内,寿梦等人已经被水军接走了呢?”魏颗说道。
联军对吴国水军的探索范围是大江以及吴国的沿海,找了将近三个月连影子都没有看到。
楼令说道:“我们确实是漏了淮夷东北部的那一带沿海了。”
并不是他们粗心大意,主要是寿梦亲率的三万吴军被堵在大江北岸,晋军的攻打目标是“梅里”这一座吴国的都城。
淮夷也有很长的海岸线,可是他们的势力范围并未触及到大江。
联军在淮夷西南方向的海岸线有设置岗哨,相关的驻守人员一旦发现吴国水军靠近大江入海口会发出示警。
事实也是那样,大江找不到吴国水军,关注大江入海口也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说白了就是,吴国水军不在大江之内,他们只有通过大江入海口才能进入。
当然了,抬舟船上岸自然可行,只是要动用多少人力呢?
就算是吴国有足够的人力将舟船用陆路投放到大江,一定会闹出极大的动静,不可能说悄声无息就完成行动。
楼令是有怀疑过寿梦会带一小批人进入淮夷境内,再搭乘水军完成逃离。
问题是什么呢?寿梦要真的是从淮夷撤到海上,他应该是已经回到吴国本土了才对。
晋军在“梅里”可是耗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足够寿梦回到吴国本土,乃至于都可以征召出一支部队对“梅里”实施援救了。
“如果寿梦确实已经回到国内,我们撤军之后,他会出现的。”楼令说道。
这一趟,晋军只是攻打了吴国的北部和都城周边,没有朝吴国的南部和东部下手。
既然晋军没有涉足吴国的东部和南部,对两个地方的情况一无所知,自然就不能肯定寿梦是不是已经在两个地方的其中某处了。
“那可就有意思了啊……”楼令悠悠地说道。
魏颗想问什么有意思,话到嘴边咽了回去。
这一次攻打吴国并不在楼令的计划之中,等于说就是出现了失控的现象。
若是寿梦已经安全回到吴国,他不可能坐视晋国另立新君安稳坐在君位之上。
有鉴于寿梦本身就是吴国的国君,他一定有能力拉出一支队伍。
而夷昧是晋国设立的吴君,晋国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夷昧被掀翻。
那样一来,吴国肯定是要爆发一场内战了。
“且等等,看之后的情况怎么样。”楼令并不笃定寿梦已经安然回国,说不定是真的死在乱军之中,或是身边的人不够被野兽杀死了呢。
这搞的……
吴国要是陷入内乱,晋国不可能说再四个军团过去,仅是一个由中小家族组成的“师”恐怕很难对寿梦聚集的吴军形成压倒性优势。
而因为晋国在“梅里”驻军的关系,同时寿梦没有足够的实力拿下“梅里”这座都城,形成僵持的可能性无限大。这样一来的话,吴国就从实质上分裂了。
分裂之后的吴国,没有决出胜负之前根本无法威胁到楚国,等于说晋国君臣制定从三个方向对楚国压制的战略也随之破产。
“因怒兴兵,果然……”楼令想到这里,自顾自苦笑摇头。
真不是晋国非得攻打吴国不可,完全是寿梦连续作死了四次,压根就是得偿所愿,搞得吴国成了这副不可预测的走势。
楼令没有对魏颗进行什么吩咐。
渡口这边的指挥是邯郸旃,有什么指示应该由他去下达。
只不过,楼令不可能什么都不做,起码要继续搜索吴国水军的踪迹。
要是因为不当回事,他们在回军渡江期间遭遇吴国水军的功绩,一下子就要乐极生悲了。
后面,邯郸旃没有主观上出现疏漏,有派人在大江和沿海继续搜寻吴国的水军。
目前大江之上很热闹,大批的楚国水军以“鹊岸”为界限,一直在“鹊岸”的上游进行活动。
先期,楚军还比较安分,后面慢慢有楚军向东运动,他们这是得知联军失去了对寿梦的踪迹掌控,加入到对寿梦的搜捕之中。
如果说晋国只是想要教训寿梦的话,晋国是真的巴不得让寿梦死了。
寿梦真要落到楚国手里,他一定不会轻易死去,得是被羞辱够了才能死。
在晋国君臣扶立夷昧之前,只要寿梦现身诚恳道歉再赔偿,讲实话就是寿梦也不会死或失去君位。
所发生的一切,完全就是寿梦自己作的,不知道他事后复盘,会是怎么样的心情了。
楚军的进军行动先做了再被晋国高层得知,士鲂代表晋国警告公子罢不得跨过“长岸”一线。
可能是士鲂对公子罢的威慑力不足,仍旧有楚军跨过“长岸”一线,晋军与越线的楚军进行了很多的小规模交战。
楚国是对晋国服软且公开去了王号,不代表楚国从此臣服于晋国,公子罢的行为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只是,公子罢并未要重新将楚国与晋国战火点燃的意图,至少他没有亲率大军东进。
小股规模的楚军与晋军交战?这应该是楚人一种傲娇的体现,用以向晋国呐喊:我们并没有屈服。
楼令在得知大江北岸的情况之后,讲实话就是觉得公子罢等楚人的脑子有问题。
现在的晋国绝对是处在如日中天的地位,尤其是楚国连续四场战役败在晋军手中,结果楚国仍然要表现出不屈的一面,惹来晋国继续打击楚国,无疑是目前的楚国所扛不住的。
当然了,楼令不会建议继续打击楚国。
不是楼令不再继续针对楚国,完全是晋国近两年的扩张,不允许晋国继续针对楚国,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夺占下来的那些地盘。
攻下并实施占领,不等于地盘和人口真的就成了晋国的一部分,总是需要获得产出,再让当地人承认晋国的统治。
在当前,消化某一个地方的难度远没有以后大,只要统治该地的贵族不再弄出什么会惹得天怒人怨的事情,几年之后就可以完成消化了。
类似的事情在战国前中期也通用,比如说各个国家一再丢失地盘或夺占地盘,几乎看不到当地发生大规模反叛的例子。
为什么会那样?虽然是国家丢失了地盘,但是只要贵族臣服于胜利的一方,土地的国家主权是出现了变更,统治当地的却仍是那一批贵族。地方上的人是接受贵族的统治,他们有归属感的对象也是贵族,并非是对国家有归属感。
到了战国后期,尤其是秦国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秦军获得军事上的胜利,没有让旧贵族继续统治,随即开始出现地方上的反叛。说白了反叛也要有人带头,普通人没有那种影响力和号召力,贵族却是有的。
“渡江!”
随着晋君周一声令下,大江南岸的晋军开始分批登上渡江工具,展开了渡江的行动。
晋军已经有了渡江的经验,比起第一次在秩序上更为良好,渡江工具的碰撞或是落水情况明显减少。
最大的改变是什么?乃是晋军会在下游布置救人的队伍,甚至还在江面上拉绳布下渔网。
因为有了那些准备,有人落水被带往下游,获救的可能性无疑是增加了不止一点半点。
那些是魏颗和魏相一起琢磨出来的措施。
晋君周亲眼看到布置很有效果,公开表扬了魏颗的心细。
“臣准备了许多,可惜的事情是吴国水军从始至终没有出现。”魏颗惋惜又不是那么的惋惜。
起初,魏颗是渡口的主将。
后来,邯郸旃取代了魏颗的位置。
那样一搞,无论魏颗的事先准备取得什么效果,最大的功劳肯定是邯郸旃拿走,顶多就是让魏颗粘上一些功劳。
这种情况不奇怪,职位上有高低之分,历来就是领导拿功劳的大头,并且哪怕领导屁事没干也是这种情况。拿走最大功劳的领导愿意给手底下分一些汤汤水水,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好领导了。
真要是吴国水军出现,由于魏颗的事先准备而重创了吴国水军,其实才是某些人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寿梦会不会出现另说。
哪怕是寿梦再次出现,晋国也会尽力保有夷昧的统治。
因此,吴国水军也是夷昧可以争取的对象,成功了就可以成为晋国拿来对付楚国的力量。
甚至是夷昧被掀翻,难道寿梦就不会继续对付楚国了吗?
所以了,吴国的水军没有出现,对吴国或晋国都是一件好事。
将近四万联军花费了二十来天才全部完成渡江行动,其中的一万左右乃是宋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