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盛典(上)(1/2)
楼令从未有过与世无争的心态,清楚哪怕是不争不抢也难有安生的日子可以过。
弱小是原罪。
强大靠争取。
说说,哪来的各自安好?
如果是普通黎庶,争真的没有多少路子,九成九的人清楚没得争干脆躺平,总是有人愿意在不可能中奋斗出可能。
一旦有了贵族的身份,至少在春秋时期躺平等于死亡,还是会带着阖家上下以及部众一块去死的下场。
到了楼令现在的这种地位,不争的下场会很惨。
只不过,楼氏没有多么想干涉荀氏的内部事务,一直以来也在避免卷进去。
并非是楼令认为干涉荀氏的内部事务属于无利可图,根本原因在于风险远高于可获得的利益。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一般那样的人,不管他治下的势力多么庞大,终究逃不过一个败亡的下场。
楼令认为的大事只有两件,第一是晋国公室取代周王室,次之则是推动晋国不断扩张。
不管是晋国公室成功取代周王室,还是晋国不断扩张,哪一件都对晋国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
所以,楼令既做了潮流的推动者,也必然成为风潮之下的受益者。
至于说晋国公室取代周王室,以及持续进行扩张有没有风险?做什么事情会没有风险,吃饭都能被噎死,喝水也有可能会被呛死。
无论是晋国公室取代周王室,亦或是晋国持续进行扩张,两件事情的风险都被平摊到晋国所有人的头上,并不是楼氏来独自风险。
当然了,两件事情达成其中的一件,晋国的多数人都会因此受益。
而作为推动的一方,楼令占了很多的先手,楼氏必然有更大的可能性成为获利最大的那一个家族。
“要开始了。”楼令跟中行偃虽然是一个军团的正副手,但是没有太多可聊的话题。
中行偃应了一句“是啊,要开始了”之后,站着不再讲话。
楼令和中行偃的理念存在根本性上的冲突。
楼氏需要锐意进取。
荀氏想要安稳发展。
需要锐意进取的楼氏,他们是因为内部不存在亟待解决的矛盾,再来就是确确实实有扩张的空间。
想要安稳发展的荀氏?中行偃自己搞出一个大麻烦,既是大宗之主也是小宗之主,用全家族的资源猛喂小宗中行氏,其他的小宗能服气才是怪事。荀氏的封地不在晋国的边缘位置,搞得他们也没有太便利的扩张方向。
随着荀氏在郑地南部获得大片封地,他们倒是有了扩张的方向,只是内部问题不解决,中行偃绝对不敢轻易搞什么大动作。
荀氏最大的问题是中行偃自己搞出来,不知道他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即便是中行偃意识到,其实事情都已经到了这一步,哪里说停止就停止,大宗之主更不可能向小宗之主认错或妥协。
要是大宗之主妥协或认错?那权威必将丧失,至少是丧失一部分,再让争赢的小宗之主有更多的念想。
“大舅哥现在也在犹豫,取决于中行偃到底愿不愿意让事情过去。”楼令其实觉得挺悬。
有些事情发生过之后,不可能再被当成没有发生。
现场一片忙碌。
当然了,卿大夫不用多忙,再忙也是动动嘴巴,吩咐下去给其他人干活。
有大功的相关人员在等一下会被邀请上高台,由晋君周当众阐述他们的功绩,再进行正式的封赏。
作为卿大夫而没有大功劳?一样会被邀请到高台之上,只不过是成为见证者。
“几位上卿,君上召唤。”有宦官过来传达。
在之前,一众卿大夫并没有凑堆,他们有着各自的社交活动。
中行偃就是等楼令跟齐国以及邾国、杞国和鄫国这三个小国的人聊完,看到楼令清闲下来才凑过去的。
看场面的话,无疑是郤氏的郤锜和郤至最为忙碌。这个是因为郤氏负责邦交的国家不少,再来则是郤至作为晋国的外交部长,最重要的是郤氏实在是太过强大了。
强者得到最多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原因是他们看谁不爽真的能够将之打死。
有机会去巴结强者的话,自认为可以凑上前的人,多数人即便是混个脸熟也会去巴结一下。
一众卿大夫先后上高台来到晋君周的边上,他们的出现吸引了无数的目光。
晋君周等卿大夫齐了,才说道:“几位,号令军队布列吧。”
举行凯旋仪式,哪能没有凯旋归来的部队参与呢?
只是,真不是所有出征的参战人员,他们都有机会出现在凯旋仪式的现场接受检阅。
一般情况下,基本上就是有立下功勋的参战人员才有资格。
再来的情况就是,当局会特别挑选一些“人样子”,也就是看上去高大威武的人来妆点场面。
卿位家族在晋国无比特殊,乃至于可以说在当今的东方世界都是特殊的存在。一切的特殊都是建立在家族实力之上,拥有强大实力即便表现一般,很难不得到更多的优待。
所以了,参与走凯旋仪式的部队,看上去就是以来自卿位家族的士兵居多。
这些卿大夫不可能下到部队亲自颁布命令,他们走到高台边上吩咐自己的子嗣或亲族,命令自然就被传递了下去。
在这种场合下,身份最高的人站高台之上,次之的人则是围着高台站了一圈,再次之久向外围站。
因为当前并不流行布面旗帜的关系,看不到旌旗飘飘的画面。
使用动物尾巴、翎羽、皮毛制作而成的大纛才是目前主流的旗帜,并且不是每一个家族都有。
事实上,拥有一杆大纛就是身份的象征,哪怕该家族已经没落下去,只要大纛没有遗失,拿出来仍旧会获得尊重。
楼氏的大纛是在战场上陆陆续续缴获而来,每一次有了新的大纛缴获,后面缴获的大纛会被拆散装到一开始的大纛上面。
话又说回来,楼氏的第一杆大纛是抢的齐国高氏,搞得高氏后面花了大代价把大纛给赎了回去。
为什么高氏不做一杆新的大纛?因为自己做出来的大纛不带功勋,拿出来只会被其他贵族笑话。
大纛当然不是只能在战场上缴获,要不然第一杆大纛怎么出现就会很成问题。
一开始是诸夏的诸侯攻打异邦,抢了异邦的圣物,为了彰显武功将那些圣物做成旗帜。
到后来,亡了国的诸侯太多,大纛也就流落了出去,搞得不是一国之君也能够持有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其它,例如更加远古的时期,各部落进行互相的兼并,胜者一方也会掠夺失败一方的图腾。
在今天,有大纛的家族,他们无一例外都会让自家的大纛亮相。
在大纛亮相之前,它其实已经被拾捣了一遍又一遍,看上去整洁并且金光闪闪。
怎么会金光闪闪?因为上面存在青铜利刃或是项圈和其它装饰物。
青铜在风化之后才会变成青色,在遭到风化之前其实是金色。
所以了,各国的一些大殿,瞅着就是金碧辉煌的模样,不是用黄金进行装饰,其实就是使用了大量的青铜。
当然,铜的金色与黄金的金色肯定存在区别,特别是光照之下。
日后一些王朝会使用黄金打造宫殿,只是并非大块大块的黄金铺成地板,也不是整根柱子都是黄金材料,顶多就是刷了金粉。
步入现代之后,一些人家里的电线并非铜线,使用的是黄金制成的金属线!(真事)
各个将要接受检阅的卿位家族私军列好队伍。
卿大夫各自出动一个“旅”的兵力接受检阅,八名卿大夫便是八个“旅”。
另外的那些中小家族,独独魏氏有四个“卒”接受检阅,其它顶多就是一个“卒”或更少。
处在最显眼位置的是来自郤氏的私军,阵列之中的兵士一个个看着意气风发。
紧紧靠在郤氏私军下一梯队的部队来自楼氏,楼氏之后是荀氏(中行氏),也就是按照卿位排序来形成梯队。
属于卿位家族的兵士,看上去神色会比其他家族更为高傲。他们确实也有显摆的资本。
而在几个卿位家族的私军后方,列阵的是来自魏氏的私军。
“泰半是身穿出产自楼氏的甲胄。”邯郸旃羡慕又迟疑。
谁不羡慕楼氏独家掌握优异的冶金技术呢?
之所以会出现迟疑,主要是邯郸旃想向楼氏采购,要命的地方在于邯郸氏的财政状况比较堪忧。
看过去,列阵的晋军披甲率应该是百分之八十左右,其中百分之五十穿的甲胄是楼氏采购而来。
而楼氏不同时期打造过好几款的甲胄,从一开始的札甲,到后面的环片甲,也出现了板甲,到最后又回归札甲。
楼氏自家的军队,并不是完全相同款式的甲胄。
身份是‘羡’的人员,他们穿的甲胄是由家族临时提供,款式上形成了统一,皆为最新款的札甲。
其他“大夫”、“士”、“徒”不一样,他们需要自己花钱购买,不同时期买到的款式不一致,有了甲胄的人后来也不会买最新款。
不同的家族,他们身上出自楼氏的甲胄,当然也不一样,看上去除了都是亮银色之外,款式可谓混杂得很。
在春秋早期,有资格上战场的人,他们的家世都不一般,至少会很有钱,使得周王朝的军队着甲率非常不错,有史料记载高达百分之八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