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耽美 > 刀尖上的大唐 > 第1章 后记(一)

第1章 后记(一)(2/2)

目录

因为不可能。

敌人不允许,朋友不允许,没人会允许。

不跑题,就说“皇帝”,就以汉、唐为例。

汉高创业,靠的是大肆分封许愿获得支持。

《史记·高祖本纪》写得很清楚: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

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

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体会一下。

项羽死了,诸将“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兄弟们共推汉王称帝。

汉王推辞,说不敢。千万别说他谦虚,大将们哪个没有一批血里血里去、火里火里去的手下?

大伙怎么说?大概意思,你要不当皇帝,兄弟们的赏赐功劳咋保障?

汉王这就顺水推舟说,那为了国家,我就勉为其难了。

这能说明什么?说明汉高帝只是代表功臣上台保障大伙利益的代表。

要知道,汉高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位皇帝。

秦二世咱就不算了。

始皇帝没几年就噶了,所以皇帝怎么干,大家伙都没经验。

可是有一点,“权力”是有魔性的。

本来汉高帝是功勋利益的代表,但是当了皇帝,恰恰他就会与功勋们渐行渐远。道理很简单,功勋是对皇权的一种制约,而权力从来是不喜欢被制约的。

所以,当刘邦做皇帝,一定程度上他就站到了功勋的对立面。

双方是既合作也斗争,但什么时候合作什么时候斗争,那就不一定了。

这里会有个动态平衡,平衡得好,皆大欢喜,国家繁荣。

平衡不好,那就难说。

可是,别的事情不讲,对于刘家来说,做皇帝就真好么?

有句话说:“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

皇权看起来至高无上,可是那宫墙之内的孩子不食人间烟火,不知世间险恶。而外面那些将军、大臣,可都是血里火里出来的,哪个不是身经百战。

一只小白兔,对着一群大灰狼?死不死。

汉文帝是怎么上台?是周勃们推上去的。

吕后死了,功臣们清晰了吕家,要知道吕家是大汉的大股东之一。刘家已经被吕后洗了几波,然后吕家也完了,周勃们推出汉文帝,难道是因为他很牛逼?恐怕恰恰是因为这小子看起来比较怂吧。

至少看起来怂。

汉文帝在长安,这个日子……

所以,汉文帝他就进不去细柳营啊。

从勋贵的角度来说,限制皇帝天经地义。

从皇帝的角度来说,这能忍?

老刘家真是不容易,刘邦死了好歹有吕后给看场子,虽然杀了不少刘家人,但是,最终还是稳住了刘汉的基本盘。然后文帝、景帝还都比较争气,该忍忍,能干干,然后居然出了个挂逼汉武帝。

其实,汉朝皇帝是到了汉武帝才比较符合我们刻板印象里那种皇帝,就是那种说一不二的雄主。

可是又怎样?

在他身后,还不是大权旁落。

李唐也类似。

都知道李渊是关陇贵族的代表,可是从西魏传下来的传统,就是臣强主弱,造反有理。所以,从李世民一直到李隆基,不论是李家天子还是武曌武娘子,都在持之以恒干一件事,那就是打击关陇贵族。

这里不分析利弊,只说环境。

唐太宗被捧得那么高,难道他心里不憋屈么?

魏征死都死了,还要找个由头把他的碑砸了,这是多大怨念。

那为啥魏征进谏能是千古佳话?

洛阳大战后,李唐处死窦建德,然后河北就反了。

刘黑闼揍得唐军找不着北,李世民去了都不好使。

李世民没招,最后是放大水,一把将刘黑闼几万主力跟自家的几万人一起冲走,算是重创了刘黑闼。

就这还是搞不定。怎么办?趁着刘黑闼受挫之际,太子李建成东征,派手下魏征策反了刘黑闼的骨干,这才把事情摆平。

为啥不是别人去?为啥是魏征?为啥魏征能办成?

李世民都搞不定,魏征就行!

从西魏开始,北朝皇帝就是弱势皇帝,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都有兵有人,都是股东,北朝皇帝就是大伙儿推举出来的董事长。

所以,北朝的皇帝一直有种冲动,就是收拾这些柱国、这些将军。

老李家搞了一百多年,也是到了唐明皇李隆基,总算才做到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那种“皇帝”。

然后呢他运气不好爆发了安史之乱,再就是李亨、李豫忙乎平叛多少年。

不展开评价安史之乱,说一个人,“李光弼”。

都知道他是再造大唐的名将,一个郭子仪,一个李光弼。可是有几个知道,李光弼在最后也要拥兵自重的,只不过死得早没弄成,否则,恐怕都轮不到田承嗣搞出魏博牙兵。

郭子仪是另一种画风。

皇帝与勋贵,是斗争又合作。

但是这种斗争与合作,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呢?对文明有多大意义呢?

如果李三郎,如果我们这些一千年以后的灵魂,还觉得需要一个皇帝,哪怕在晚唐这样一个皇帝威严扫地的时代,还觉着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来拯救世界,究竟是不是一种悲哀?

我是学法律的,从骨子里,我就不喜欢皇帝,不喜欢头顶上有一个在法理上能够随意支配我自由与财产的挂逼。

请问,在座的谁喜欢?

我们平民都不喜欢,难道勋贵门会喜欢?

老李家花了上百年,在李隆基这里达到了皇权的高峰,然后被安禄山掀了。之后,大唐花了上百年时间把“皇帝”几乎彻底拉下马。

五代那句,“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这就是赤裸裸地将皇帝拉下神坛。

此时此刻,只要再向前走一步,中国就可以走出一条新道路,然后李三郎却要自己当皇帝?

我觉着这才是真的没有品,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曹丕篡汉做皇帝,遇上个司马懿,几乎灭族。

司马家搞内斗,闹出个五胡乱华、神州陆沉。

李唐代替了杨隋,但宗室被杀了一波又一波。

“皇帝”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他要以一击之力跟整个天下作斗争。

从个人角度看,做皇帝可能是一种成就,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意义?

很累的!

很难的!

上去了就下不来啦。

不但自己下不来,子子孙孙都下不来。

如果有下来的那一天,就是粉身碎骨。

为什么李三郎选择“虚君实相”,没有自己坐那个天下第一的宝座?我看有读者说,李三郎搞这套是很白痴,很政治无知。

恰恰相反,这是总结中外历史,这是李三郎最好的选择。

没有之一。

不坐那个位置,他才可进可退。

不坐那个位置,儿孙才能有的退,有活路。

李三郎自己不走那一步,比走那一步更好。

话说回来,国际歌怎么唱的?

没有救世主!没有神仙皇帝!

如果二十一世纪的故事还总要回到一个皇帝身上那就太悲哀了。

所以,别人的故事我做不了主,但在自己的故事里,我不愿意。

哪怕有一些朋友会不喜欢。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