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耽美 > 高武大秦:公子如玉,世无双 > 第38章 覆灭

第38章 覆灭(2/2)

目录

咸阳城,皇宫前。

秦始皇正带领文武百官在此迎接秦丰的胜利归程。然而,自秦丰登陆至今已过去了整整一个时辰,却依然不见他的踪影。这让等待已久的秦始皇心中不满,他以为秦丰因立下大功而有意拖延。秦始皇不满地转头道:“赵高,派人去看看,我已经等了一个时辰了。”

“是,陛下,臣这就去查看。”赵高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秦始皇直接叫他的全名,意味着他即将面临的雷霆之怒。“云中君为何迟迟不回宫?未免太自大了吧。”

“云中君年轻有为,屡建奇功,有些傲气是可以理解的。”“不对啊,云中君不该是恃才傲物的人。”文武官员在一旁焦虑地小声议论。秦始皇听了,愈发愤怒。身为一国之君,他不能容忍秦丰如此行为。

片刻之后,赵高返回禀报道:“陛下,云中君没有回宫是因为他亲自护送远征将士的骨灰前往英魂殿。”

听到这里,秦始皇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周围的官员也都安静下来。他们没想到,秦丰是因为送别牺牲将士的骨灰而耽误了回宫时间。如此重情义的将领,却被指为傲慢,让他们感到羞愧。

蒙恬上前道:“陛下,虽然云中君延误了进宫,但鉴于此事,情有可原,请陛下息怒。”身为一生驰骋疆场的蒙恬,同样懂得情义的重要,他极为重视手下的士兵。秦丰的行为深深打动了他。

取得胜利后,秦丰首先想到的不是邀功,而是追思牺牲的将士,这表明他视将士如兄弟。尽管秦始皇并非军人出身,但秦丰的做法仍让他深受触动。作为君主,除了威严,更应具有人情味,以天下为己任,关爱百姓绝非空谈。

“走,随我前往英魂殿,为那些为大秦英勇捐躯、马革裹尸的将士们举行祭奠。”

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自有他的威严、气度和深情。尽管他是,但谁不想活得真实、有血有肉。

在秦始皇眼中,秦丰的行为无可挑剔,他活出真我,有骨气,重情义,且充满人性。在咸阳城的英魂殿前,主街上已挤满了人群,百姓们簇拥着,如同一道密不透风的屏障。

章凯旋归来,风雨交加。

围观的人们任凭细雨打湿衣裳,却无人举伞遮挡,因为他们的战神云中君秦丰,连蓑衣都没有披,独自在雨中护送远征军将士的骨灰进入英魂殿。那长长的街道,肃穆庄重,气氛凝重。

秦丰站在英魂殿内,默默目送一个个为国捐躯的将士骨灰被送入殿内。人们常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但像秦丰这样心系三军将士,凯旋后不是求功,而是来祭奠牺牲者,这样的太子,古今未有。战争本非为个人功绩,而是为了后代远离战乱。

“陛下驾临。”

赵高扯着嗓子通报。

秦始皇带领文武百官自皇宫步行至英魂殿,这一幕让大秦将士感动落泪。他们一生征战,不怕生死,只愿死后被后人铭记,被世人理解。看到这样的景象,百姓们也感到温暖。

有秦丰这样的英雄,有他的存在,大秦必将繁盛。

“参见陛下。”

“参见陛下。”

“参见陛下。”

周围的秦军将领见到走进庭院的秦始皇,纷纷行礼致敬。他们没想到,秦始皇竟会亲自前来,还有百官随行。“微臣未能及时入宫问安,还望陛下恕罪。”秦丰面对秦始皇,态度不卑不亢地说道。毕竟,秦始皇是他们的君王,这点尊重必不可少。

“免礼。”

秦始皇摆手示意。

接着,他对秦丰说道:

“爱卿,你太过失礼了,祭祀英魂居然不通知我,难道你觉得我不应来此吗?”

听到这话,秦丰轻声回应:

“陛下说笑了,您乃大秦之栋梁,天下何处不可去?陛下只是假装生气,其实是为我解围。在文武百官心中,您是至高无上的。”他知道,秦始皇这样说,只是表面责备,实则是出于对他的保护。毕竟,在臣子眼中,皇帝的地位无人能及,任何事情在他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君臣间的对话消解了秦始皇的不满,也消除了官员们心中的隔阂。秦始皇与秦丰一同在庭院中祭奠阵亡将士,雨势渐大,天气愈发阴沉。秦始皇对身旁的赵高淡声道:

...

在浩然书院,吴晨感慨万分。

作为君主,只有他关心百姓和将士,大秦才能长治久安。听到秦始皇的话,文武百官和士兵们都流露出敬佩的眼神。直至午后,为国捐躯的将士骨灰才全部运送完毕,秦始皇因身体不适先行离开,官员们也相继散去。

秦丰祭奠完毕后,返回家中。几个月的征战,他早已疲惫不堪,尽管多次清洗,身上的血腥气息依然挥之不去。“少爷,你总算回来了,你不在时,家里安静得紧。”丫鬟红袖一边伺候他沐浴,一边说道。秦丰闭目享受着身心的放松,淡淡问道:“怎么,有人欺负你们?”“倒没有。”红袖俏皮地说。

“你是大秦的英雄,打了大胜仗,谁还敢欺侮咱们。”她边帮他擦拭身体,边讲述这段时间咸阳城内的琐事。秦丰离开期间,城里还算平静,唯一一次波澜是他在离开后,秦始皇宣布的科举制度。

经过数月的筹备,大秦的首次科举即将举行。

次日,秦丰带着管家秦上来到浩然书院。

他刚回来,科举事宜就被秦始皇推给他。为了大秦的江山社稷,秦丰虽然勉强接受,但心中明白这是重任。“云中君,您来了。”

在浩然书院门口,陶宜修笑容满面,早早等候秦丰的到来。

他平时是个高冷少言之人,但对秦丰的敬仰是真心实意的。若非秦丰,他的学问或许永远无法授人。在浩然书院担任副院长期间,是他人生中最幸福、充实的时光。三千学子在这里日夜苦读,让他看到了大秦教育的希望,以及实现教育公平的曙光。

秦丰看向陶宜修,微微点头,微笑道:“陶院长……”陶宜修回应道:

“云中君,您终于来了,浩然书院自成立以来,您还没来过。”作为创始人,实现“有教无类”的奠基者,陶宜修对秦丰的敬仰源自内心。即使面对秦始皇,他也不曾如此客气。秦丰笑道:“有你们这些学界泰斗坐镇浩然书院,我来不来又有何妨。”

书院生活

他接着说道:“在生活上,浩然书院的学生们应该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吧?拨款给书院的资金是否已到位?”陶宜修回应:“您尽管放心,商会已经为我们预留了三年的银两,书院目前资金充足。”他意外的是,秦丰并未提及学子们的学业,反而关切他们的日常。

步入书院,琅琅书声回荡,充满活力,浓厚的学习氛围扑面而来。秦丰向陶宜修询问:“陶院长,科举考试的事,你听说过吗?”

“听说过。”

陶宜修严肃地回答:“此事已经在各处传开,不仅我们浩然书院,就连明德学宫那边也是议论纷纷。两个学院的学生为筹备这次科举考试,已经准备了几个月。”

“这次科举考试,不仅是为了大秦挑选人才,更是寒门子弟与贵族子弟之间的较量。”他心中明白,为了创立浩然书院,赢政和秦丰承受了多少压力。若非秦丰手段强硬,性格决断,这样的计划早就被世家贵族的官员压制下去了。

因此,这次科举的胜负,关乎秦丰和赢政颜面。毕竟赢政仍是浩然书院的院长。

秦丰点头确认:“我能争取的就是与明德学宫一样的待遇,‘生徒’资格。”

在秦国,考生分为两类:一是“生徒”,相当于公立学院的学生,如明德学宫、稷下学宫,或是通过家族推荐,可以直接去咸阳参加科举考试;二是“乡贡”,即私立学校的学员,他们并非在学宫或正规学院就读,需先通过州县考试,成为举人,由州县推荐至咸阳参与科举。规则是由秦丰制定的,浩然书院的学生当然也有直接参加科举的权利。陶宜修赞同道:“这样最好。”

他理解秦丰的用意,一是这并不算偏袒,二是他希望能为全国学子提供更多机会。毕竟如果浩然书院三千名学子都以“乡贡”身份参加,会占用多少寒门学子的名额。

交谈间,他们来到一间学堂前。这是浩然书院的天字第一科,只有二十位学生。然而,这二十人都是书院中的翘楚,是与明德学宫对抗的核心力量。

吴晨是天字第一科中最杰出的学生,也是浩然书院争夺状元的关键人物。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