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但为破笼九头鸟,不争人间第一峰(1/2)
“好美!”
座中有人突然感慨道。
“是啊,好美!”
苏清欢也情不自禁地回应道。
那人接着说道:“好一篇绝美文字,句句用春江花月夜妆成一篇绝美文字,动人心脾。”
……
你说的是这个美啊,合着咱兄弟说的不是一回事!
座中人骤然听到《春江花月夜》,许多人都还沉浸在诗句构造出的那番绝美意境中。
只有廖廖几个人注意到了苏眉的面纱已经掉落。
他们看到苏眉真容的一瞬间,和苏清欢一样,目光都不由呆住了。
但和苏清欢不同的是,他们在呆愣过后,赶紧将目光移开,生怕让别人瞧见自己“登徒子”的模样。
而只有苏清欢一瞬不瞬。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美色当前,反倒畏缩,岂不是忘了当初来参加这“问道长安”的本意。
李殊眉巧笑嫣然,她的目光也不在别处,只在苏清欢身上和当空的明月间流连。
“这《春江花月夜》果然是节节相生,每四句一换韵,平仄变换,音律和谐。”有人说道。
“哦。”苏清欢漫应道。
“虽然这诗处处提及春江花月,但丝毫不显重复,不见斧凿之痕,真是造化之工。”
“哦。”苏清欢又漫不经心地答了一句,全然不在意他的呆愣模样落在别人的眼中,而李殊眉的眼光也在他身上逡巡不去。
张绪激动地说道:“在下以为这诗堪称大乾第一,诸位以为如何?”
苏清欢一愣,第一?
闻一多曾夸赞《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这一评价在后世甚为流行,这篇诗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第一。
但实际上,张若虚这篇《春江花月夜》在明代以前关注的人并不是很多,唐朝的选本基本都未选录,诗话也少有提及。这首诗还是在明代以后才逐渐为大家推崇。
而且,张若虚流传到如今的诗只有两篇,一篇正是《春江花月夜》,另一篇则是《代答闺梦还》。张若虚生平不为人所知,他能为后人所记得也是仰赖这首《春江花月夜》。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春江花月夜》不为所重,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春江花月夜》被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有些人觉得这诗美极了,带给他前所未有的美感。有些人又觉得这诗太普通,文字平平无奇,根本当不上现在的名声。
但撇去这些历史,只是朴素地去审视《春江花月夜》。
它当然是一篇好诗,光是其让无论懂不懂诗的人都能产生那种美感,就远远胜过旁的诗了。
雅俗共赏,灵愚共感,就是许多诗无法企及的。
而且这诗是写在初唐,那正是诗歌将要开辟出新天地的时候,诗歌将要达到前所未有高峰的时候。这样一篇在美感,在立意,都有所突破的诗歌,意义就更是非凡。
正如莫言的那个比喻一样,我以为各种文体均如铁笼,笼着一群群称为“作家”或者“诗人”的呆鸟。大家都在笼子里飞,比着看谁飞得花哨,偶有不慎冲撞了笼子的,还要遭到笑骂呢。有一天,一只九头鸟用力撞了一下笼子,把笼内的空间扩大了,大家就在扩大了的笼子里飞。又有一天,一群九头鸟把笼子冲破了,但它们依然无法飞入蓝天,不过是飞进了一个更大的笼子而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