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 章 建国后的皇帝(万字大章)(2/2)
“再者说了,我忽必烈的功绩也是很厉害的好吧。我成功征服了南宋,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
“还创造了中国行省制度的先河,让中国的历史传统得以再次延续。”
“并且我还促进宗教自由,重视农业水利,改善人民生活。”
“这么多的功绩即便不能入选,最次也能混个提名吧!!!”
大明。
朱元璋道。
“忽必烈也算是个优秀的君主,只不过元朝疆域太大,朝廷根本管不过来,再加上后世元朝皇帝残暴昏庸,这才导致元朝的早早灭亡。”
........................
铁木真:我孙儿忽必烈建立的版图是华夏最大的王朝
乾隆:也就版图大而已,真正领土与控制能力都能跟的上的还是我大清朝,还是投我吧!
忽必烈:大清后期割让的土地还少吗!
乾隆:我说的是我,扯后期干什么。
朱棣:就你?也配?
乾隆:我平定新疆,巩固西藏,九五至尊,十全不老,你下江南身死国灭,我下江南芳名处处,怎么就不配!
康熙叹然。
“朕看不下去了。一个下江南寻花问柳有什么可显摆的!”
“除了展示你的荒淫,还能展示出啥来?”
“弘历脑子是有坑吧!!”
康熙深吸了一口气,心中寻思着。
立储之事是不是得再做打算。
在此之前,康熙因为喜欢弘历,在加上胤禛的确有才能。
这才想着把皇位传给胤禛。
但现如今得知自己的孙子如此狂妄自大,并且还做出了闭关锁国之举。
康熙便想着要不要换个继承人。
........................
朱棣:英国使节来华贺寿,建议开关通商,被你严词拒绝,关上了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门,你还好意思留在群里?
乾隆:哼!在座的各位,谁无功过!哪个朝代没点儿遗憾?
嬴政:我大秦,燃烧自己,照亮中华,以短暂国祚,奠基两千年王朝历史。
嬴政昂首,脸上尽是自豪。
可不咋地!
要是没有我大秦一统华夏,哪儿来的这后世的繁荣昌盛!
朕是奠基人啊!
溥仪:鞭笞天下,基建狂魔,可惜滥用民力,奇观误国!
嬴政顿时哑然。
这逼怎么突然蹦出来了?
竟然还说的自己毫无反驳之力。
毕竟自己错估了大秦的实力,想要用十年完成百年的事情。
意图虽好,却是不切实际。
用后世的话说就是。
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了!
........................
汉武帝:我大汉,反秦灭楚,得国之正,休养生息,恢拓疆域,缔造了民族自信。
汉武帝也是无比自豪。
论得国之正,谁比的上我大汉!
武功之大,谁比得上我刘彻!
划重点!
我刘彻可没有前人经验可学习,完全是自己不断摸索出来的!
就这一点,换成你们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一定能做到朕的成绩!
后世以汉人自居,就凭这点便能看出我大汉影响之深远!
溥仪:国祚绵长,积弊甚多,可惜曲终人散,汉以强亡!
呀哈?
汉武帝有些尴尬。
你怼秦始皇就行了,怎么连我大汉也怼上了!
汉武帝自然也知道自己的过失,不然晚年也不会发布罪己诏。
大清。
康熙点了点头。
很同意溥仪的观点。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
“后汉书中的这句话很是贴合。”
虽然史书上一直说什么强汉盛唐
但汉唐的强大也有很大的不同。
唐朝是前100年强大,后两百年虚弱。
汉朝则是前70年虚弱,后三百年一直强大。
就算是到了东汉末年,三国乱世。
大汉王朝依然吊打周边各国。
比如说曹操攻灭乌桓,讨伐匈奴。
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诸夷。
孙权孙策更是扫平了东南,割据江东。
总的来说,汉朝的强大是骨子里的强大,即便最后灭亡,也是站着死的。
..........................
杨坚:我大隋一统南北,光复山河,开皇大业,恩泽后世!
溥仪:远征不休,工程不止,江南梦碎,遗恨千秋!
杨坚哼了一声。
“反正我大隋命短,你怎么说怎么有理!”
“朕跟始皇帝一样,都是步子迈大了...........”
.........................
李世民:我唐人之称,就是中华民族的另一个名字。
溥仪: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离别歌。
南唐。
“这不是我的词吗?”
李煜愣了愣。
随后突然跪在地上不停的磕头。
“列祖列宗在上!朕没有批评责骂之意啊!”
“只是感慨我李氏江山沦丧,心有不甘啊!!”
李世民凝目皱眉。
看了这么久的光幕,但大唐如何灭亡他却是不清楚。
此时看到这首诗,李世民心中不免担忧道。
“难道我大唐后世君主也像大明帝王那般不堪吗?”
...............
赵匡胤:我大宋以武开国,横扫中原,郁郁文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溥仪: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赵匡胤:“????”
“他在说什么?”
“林和靖又是谁?”
此诗是宋恭宗赵显所做,表达了他对南宋王朝的思念之情。
但因触犯文字狱,后来被元朝皇帝发现,遂下令赐死。
而林和靖则是北宋著名的隐逸世人,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出自他手。
................
忽必烈:我大元东西朔南,纵横万里,版图之大,旷古绝今!
溥仪:可惜百年之运,再归漠北尘沙。
忽必烈:“............我恨!”
朱元璋:我大明,初年传奇,盛世大治,晚明风雅,汉家江山多壮丽,此生无悔大明人!
朱元璋目光如炬。
“来吧,我看看你是怎么评价我大明的!”
溥仪:铁马冰河,内外敌寇,回天之术,斗不过气数有常。
“气数有常?”
朱元璋愣了。
原以为溥仪会讽刺一下自己的后代儿孙。
但这句气数有常是什么意思?
难不成是说我大明的气数就那么多?
即便后世儿孙兢兢业业也,大明朝也不会延续?
怎么可能!?
骗人的吧!?
大清。
康熙叹道。
“大明的确是气数已尽。”
“虽然万历殆政,崇祯保守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可天灾之祸却也是起到了加剧的作用。”
“有内忧,有外患,再加上个天灾,明朝不亡都难。”
康熙摇了摇头,忽然抬头道。
“这下一个,该朕了吧。”
“不知道这小兔崽子能说出什么话来。”
.......................
康熙:我大清,白山黑水,创立基业,康乾盛世,夕阳余晖,三百年功罪,任由后世评说!
溥仪:坚船利炮,寇我国门,千年痼疾,外患内忧。
康熙:不会说话,你就少说一点。
“我就知道你这兔崽子嘴里没好话!”
康熙黑着脸,虽然不满溥仪的评论。
但细想起来也是不无道理。
若非大清关闭海管,与世隔绝。
大清也不会和西方列强产生这么大的差距。
只能说棋差一着,满盘皆输.............
..............................
众帝王都在反省着自己过失。
光幕则继续播放着画面。
嬴政:这个溥仪我还没有责怪他,他反倒怼起我们来了。
汉武帝:是啊,这货哪儿来的勇气?
李世民:少年傀儡,亡国之君,让我想起了北周静帝。
赵匡胤:巧了!我也想起后周末代柴宗训那个小毛孩儿。
朱元璋:谁让人家是群里唯一有身份证的人呢。
朱由检:自古以来啊,末代皇帝传奇经历多奇妙,就像南宋恭帝,灭过后当了吐蕃高僧,这样大起大落的人生履历,我自叹不如啊!
康熙:崇祯啊,李自成打过来,你装扮成和尚跑出来不就好了?
顺治:玄烨,你这馊主意出的。我就是因为出家悬案,导致数百年争端,要是崇祯出家,那拉起反清复明旗号的人就更多了。
朱由检:放心,我不会出家的,事实证明,这招在明朝不好使。
朱允炆:“你礼貌吗?”
溥仪:到我这里大清都亡了,再谈反清复明一点意义都没有!所以我有幸,遇见了一个属于人民的时代!
“溥仪生动的诠释了当一个人把脸丢到一点儿不剩以后,别人也就再也怼不到你的痛处了,也算是另一种无欲则刚,跟一个不要脸的人吵架永远吵不赢。”
“身份证是1984年普及的,所以溥仪没有身份证,但人家有户口本。”
“主要溥仪最后投向了光明的未来。”
“不是主动投入,是历史的车轮碾在他脸上了。”
“各朝都有功过,但都为巩固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开于夏,厉于商朝,礼于周,始于秦,雄于汉,乱于晋,统于隋,盛于唐,富于宋,大于元,刚于明,衰于清,战于民,兴于今!”
“大佬当年退出文坛,我是站出来第一个反对的!”
...............
视频最后,众帝王们吟道。
嬴政:不法古,不循今,顺应时代,用于创新!
武则天:世界潮流,浩浩汤汤!
赵匡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康熙:两千年,风云过往!
忽必烈:多少事,大江东流!
朱元璋:笑看万山红遍。
李世民:江山如此多娇!
伴随着雄威激昂的音乐,视频结束。
大秦
嬴政愣了愣。
“诶!”
“不对啊!”
“朕开的头!你们得跟着朕说话押韵啊!!!”
“你们这么整,显得朕很没有文采!!”
大汉。
汉武帝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咋回事儿!”
“如此激昂的话语,怎么朕连脸都没漏???”
“不行!重录!”
大唐。
李世民皱眉道。
“人民的时代?”
“难不成后世当家做主的是百姓?”
“嘶”
“百姓如何治理国家?”
“难不成会是尧舜时代的公投?”
李世民想不通。
......................
就在这时,光幕突然换了内容。
溥仪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但严格来说并不是这样。
“哦?”
“也就是说,皇帝还是存在的?”
嬴政来了兴趣,忍不住暗自寻摸道。
“封建王朝...........额............”
“什么叫封建王朝?”
“难道朕的大秦也封建王朝?”
“如果说清朝灭亡后,封建王朝就不存在。”
“那接下来的王朝又会叫什么王朝?”
“中国王朝?”
正想着,光幕道。
新中国成立后,自立为帝的事情时有发生。
一:曾应龙。
“应龙?呵!”
嬴政耻笑一声道:“这名字还真敢取啊!”
“命格不够可是压不住。”
“看看,褶子了吧!”
应龙是中国最初的雷神、雨神,经常作为战神出现,是黄帝身边的大将。
也是远古神话传说中“集创世、造物、灭世三位一体的巨神”。
被古人赋予了“创世神”和“造物神”的尊称。
本居于天上世界,之后给伏羲送河图洛书,帮助伏羲创造了八卦图,教导出了炎帝神农。
算是华夏始祖。
光幕继续播放道。
当年为了躲避计划生育,曾应龙从四川逃到了河南,到了河南之后结识了算命先生马兴,马兴掐指一算,说他有帝王之相。
就因为这短短一句话,让曾应龙命运的齿轮从此转动了起来。
随即两人一合计,决定匡扶汉室。并把目光瞄准了当时信息比较闭塞的四川山区。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