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2)
渐渐地,我甚至产生了一种负罪感——好像我考出这样的高分是一件错误的事情,我似乎就应该像大多数同学一样表现得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才对。
毕竟,同桌的举动让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异类,一个不该突出的存在。
人在高兴的时候,往往会遭遇一些令人扫兴的事情突然降临。
而当心情低落、郁郁寡欢之际,又总会有狂欢之类的活动不合时宜地出现。渐渐地,我开始领悟到:高兴时需要自我约束,不能过于放纵;不高兴时则应保持淡然,不让负面情绪肆意蔓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种纯粹的快乐对我而言变得越来越稀有,仿佛已经远去多时。
同时,我也已经很久都未曾因为伤心难过而流下眼泪了,脸皮僵硬得如同一张历经岁月沧桑的老牛皮,想要努力挤出一个小小的褶皱都成为了难以逾越的巨大挑战。
然而,最让人无奈的是,明明内心并不愉快,但很多时候还不得不强颜欢笑,去迎合他人。
例如,违心地拍领导的马屁,向多年未见的同事送上虚假的祝福——恭贺对方早生贵子。
就这样,不知不觉间,我最终还是变成了那个只会皮笑肉不笑的中年男人。
在这个广袤无垠的世界之中,能够毫无保留地容纳我们真实自我、任由我们肆意放纵的地方,恐怕唯有那充满温暖与关爱的家庭以及家中那些慈祥的长辈们了。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展露出笑容,他们都会满心欢喜地陪着我们一起欢笑;而一旦我们伤心落泪,他们又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温暖的双臂将我们紧紧拥入怀中,轻声细语地给予我们无尽的安慰和鼓励。
这种真挚无私的情感,仿佛一道永不熄灭的光芒,始终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然而,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当我们历经岁月的磨砺,终于从青涩懵懂的少年成长为成熟稳重的长辈之后,那份曾经可以毫无顾忌向家人倾诉喜怒哀乐的纯真似乎渐渐远去。
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报喜不报忧”的大人模样——我们学会了把生活中的艰辛困苦深埋心底,只愿将那些美好的瞬间分享给亲人们,只为让他们少一些担忧,多一份安心。
或许,这便是成长所带来的责任与担当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八个字仿佛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自那日我诵读过范仲淹先生所着的《岳阳楼记》之后,便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头。从那时起,我对于世间的喜与悲有了全新的感悟和认知。
曾经,个人的得失、荣辱往往左右着我的情绪起伏,但如今,那些看似重要的事物已渐渐变得微不足道。因为我的心开始与整个天下紧密相连,喜悲不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境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更是成为了我心中衡量喜乐的标准。当我看到百姓们生活困苦,遭受天灾人祸时,内心深处会涌起一股强烈的忧虑之情;而当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之时,那份喜悦也如同春日暖阳般温暖着我的心房。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想法过于理想化,甚至有些不切实际。然而,正是这种将个人情感融入到天下苍生之中的胸怀和气度,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它激励着我去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努力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美好与幸福。
金庸先生所塑造的那些大侠形象,绝非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快意恩仇和替天行道。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一经典语句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将原本狭隘的侠义观念一下子拓展到了关乎国家和民众福祉的广阔天地之中。
如此一来,大侠们的行为不再仅仅是个人恩怨情仇的宣泄与解决,而是上升到了为整个国家和民族谋利益、解危难的高度。
这种对于侠义精神全新且深刻的诠释,不仅让读者对大侠有了更为崇高的认知,同时也为武侠世界设立了一个崭新而又令人敬仰的称号——巨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