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1/2)
“文天祥其实也有够倒霉的,在招募义军前往临安之前,他一直辗转了许多地方为官。
他十九岁就考了乡校第一,二十岁连中三元:吉州贡士、临安进士、殿试状元。
他的‘御试策’切中时弊,拟改革方案,述政治抱负,深得考官王应麟赞赏:‘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然而,老天似乎总喜欢跟天才们开一些恶劣的玩笑。
就在文天祥仕途看似一片光明之际,他的父亲突然病故,文天祥也不得不归家守丧三年。
刚一瞥京城风华,又不得不黯然退去,这会是一种不详的预兆吗?”
“守丧结束后,文天祥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地方官生涯。
他先后担任宁都判官、刑部侍郎、江西提刑、赣州知府等职,任期或半年,或月余,疲于奔命,难有建树。
若非后来遭遇亡国乱局,
文天祥的一生或许会像辛弃疾、陆游那样,
仕途时断时续,终老南山;
亦或如岳飞般,遭遇不测。”
“开庆元年(1259年),元军大举南下,江南、临安危急。
宦官董宋臣建议迁都避敌,朝野震动。
此时正在守丧的文天祥,仅以进士身份上书建言:杀董宋臣,以振民心,并献上御敌之策。
可惜,文天祥的一片忠言却被朝廷置之不理。”
“德佑元年(1275年),元军逼近临安,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义军近万人驰援。
正如先前所言,
当他抵达临安时,却发现除了张世杰、李芾两支队伍外,再无其他援军。
朝廷无奈之下,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命其出使元营议和。
文天祥独自前往元军大营,与元军统帅伯颜斗智斗勇,据理力争。
可就在此时,
极为可笑和荒唐的一幕出现了:朝廷,竟然偷偷在暗中解散了文天祥的军队,准备为投降扫清障碍!”
“卧槽!这是什么骚操作???”万界时空里的观众们看到这儿的时候,顿时全都傻眼儿了。
“确实像是大怂皇帝能干出来的事儿!”
“宋朝不缺国士,缺的是有骨头的皇帝……”
“都怪完颜构!”
在百姓们的议论声中,视频继续直播,
“得知文天祥的军队被解散了,
伯颜果断笑纳了大怂送来的这个大礼,立马扣押了文天祥。
而后不久,
谢太后带着皇帝赵显奉表投降,做了元帝国的阶下囚。
一位忠臣,一位统帅,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一个王朝,如此对待‘战’与‘和’,如此对待军队和统帅,焉有不亡之理?”
“宋朝皇帝虽然不靠谱,但我华夏儿女却从不缺少仁人义士!
宋朝虽亡,但抗元斗争并未停止!
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拥立宋恭帝的弟弟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宋端宗。
一帮子不愿为奴的遗臣,终于找到了一位血脉还算纯正的皇帝,去竖立起他们的反抗大旗!
再次印证了我华夏儿女的铁骨铮铮,傲骨嶙峋!”
“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二十六日,
文天祥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在南剑州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继续抗元。
很遗憾,
宋朝气数已尽。
同年秋,
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迫逃亡海上,宋朝君臣失去了最后的立足之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