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李唐的思维从来不是手下人能琢磨的(1/2)
吐蕃统治阶层会怎样解决他们当前面临的巨大危机,李唐没太大的兴趣关心。
事实上,只要李唐愿意,现在就可以集中所有兵力,分从西、北两个方向呈钳形攻势一路横推,直捣黄龙,兵临逻些城下。
只不过,李唐更看重的不是军事层面的胜利,而是把彻底解决民生经济问题当成核心战略。
打下了地盘,当然就要静下心来把地方建设好,提升当地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后世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德国和日本,就是以为军事力量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唯军事论主观错误。
试想一下,如果希特勒在把英法联军赶出欧洲大陆后,全力着手把那些战败的欧洲国家建设成德国的战略大后方,通过外交政治谈判跟英、美、苏等国家坐下来拖时间,而不是心急火燎地进攻英国本土和进攻苏联,会是怎样的结局?
如果日本在七七事变后不是妄想三个月内解决中国问题,而是采纳石原莞尔提出的蚕食战略,以中国当时的国力,有可能打败日本吗?
因此,军事上的激进、冒进思想,肯定是要不得的。
要知道,战争最终还是服务于政治,是达成政治和经济目的的一种手段。
战争,从来都代表着破坏。
和平建设,吃得饱穿得暖,人人安居乐业,才是全世界绝大多数人民内心渴望的真实需求。
忘战必危,但好战必亡!
孙子兵法有云: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名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一位穷其一生专门研究战争的智者,却不是一个好战主义者,这让所有研究《孙子兵法》的后来者,不得不认真思索其内涵和本质。
船山部落需要生存和发展空间,这是基于国家利益和宏观战略的需要。所以,李唐会果断地采取战争行为来解决这个迫切问题。
现在生存空间有了,发展空间也有了,如果继续推动战争进程,显然不符合李唐发动战争的初衷。
任何一个明智的国君,贤良的将帅,对待战争的态度必须是慎之又慎。
决定发动库尔勒战役,在李唐看来:打,利益极大;不打,危害极大。
这两个极大,李唐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也是根本利益。这是战争的最基本要求。
要知道,战争是矛盾斗争表现的最高形式与最暴力手段,是一种集体、集团、组织、派别、国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击、杀戮等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这是孙子兵法中对战争决策提出的一个最高层次战略思想。是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
这种战略思想是高于具体作战思想的大战略,是对具体军事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决定作用的指导方针。
而这也是孙子兵法慎战思想的最高理想和追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