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902章 论史

第902章 论史(2/2)

目录

这一日,孙承宗和往常一样继续在教习堂授课,他今日所讲的是东汉末年的历史,讲到了中平六年,汉灵帝病重,遗诏将刘协托付给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四月,汉灵帝去世,蹇硕欲抢先立刘协为帝并诛杀大将军何进,被其麾下司马潘隐出卖而未果,刘辩遂即位为帝,是为汉少帝的故事。

何皇后在少帝登基后改称为何太后,临朝处理政务,何进与太傅袁隗共同辅政,国家大权已为何进掌握。内宫宦官和朝中重臣展开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光熹元年四月,蹇硕欲联合赵忠等宦官谋杀何进,赵忠等人反而帮助何进对付蹇硕,何进派黄门令捕杀蹇硕,接管其军队。

随后何进又与董氏相争,在五月收捕骠骑将军董重,逼董太后回到河间,董太后忧怖而死。八月,何进谋诛宦官事败,张让、段珪等宦官杀死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虎贲中郎将袁术和何进的部将带兵反攻,一下子又杀死两千多人。

就此京师大乱,皇帝出逃,董卓入京,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从而拉开了汉末纷乱的序幕。

孙承宗说到这停了下来,看着若有所思的太子和宋王开口询问:“两位殿下,汉末纷争就此拉开帷幕,以两位殿下来看,主要原因在何处为何灵帝在位时大汉虽有乱象,却依旧能镇压黄巾,皇权稳固。而灵帝一死,大汉就彻底乱了,这是为何”

听着老师的询问,太子和宋王凝神思索,片刻宋王举手跃跃欲试,孙承宗让他来说。

宋王说这是因为主少臣强的缘故,灵帝死后虽有遗诏倾向于刘协,但却没在死前真正确认继承人,刘辩却是嫡长子,按制度应是刘辩继位,而且灵帝无论是当时的少帝还是后来的献帝都只是少年,少帝继位太后执政,少帝就是一个傀儡并无实权,而当时汉室官宦之争极为激烈,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尤其是因为蹇硕为首的宦官集团和大将军何进矛盾到了无法调和地步,而少帝是何太后所生,如少帝在位,蹇硕等人的下场可想而知,所以蹇硕为了自保必杀何进,何进同样也明白这点,他作为大将军想要大权独揽也必杀蹇硕,就此双方你死我活进行争夺,但没想蹇硕死后本应该尘埃落定,但何进依旧不满要诛杀全部宦官,导致宦官为自保反抗,最终何进棋差一招被骗入宫身死,何进死后军队失控,其他宦官同样被杀,宫中无须男子误杀更多,整个京师大乱,以至皇帝和陈留王出逃,再加上此时董卓受命入京,借机会趁虚而入掌控朝堂,董卓一介武夫,以个人喜好行废帝立陈留王事,以至汉室元气大伤,造成了后来恶劣后果。

听着宋王的回答,孙承宗微微点头,心中有几分满意。虽然宋王年幼,所说的这些内容只是表象,但能以他这个年龄能理解到这个程度已非常不易了。

目光朝着太子望去,见太子依旧在凝神细想,孙承宗忍不住开口问道:“太子,您对此又是如何想的”

“老师,您这个题目太大,学生一时间无法作答。”太子拱手对孙承宗回道。

孙承宗眉毛一扬,略有兴趣追问:“太子此言让老臣略有不解,不知太子能仔细说说。”

太子迟疑了下道:“既然老师问,学生自当回答,如学生说的不好,还请老师指点。”

见孙承宗抬手向自己示意,太子心中组织了下言辞,这才开口道:“汉末乱局在学生看来早在灵帝时期就埋下了,灵帝继位后重用宦官,提拔信用十常侍,兴起二次党锢之祸。灵帝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兴建宫室,不顾国力奢靡享受,更为敛财公开卖官,以至史治大坏。在地方,灵帝因为黄巾叛乱废史立牧,这么做虽起到了平定叛乱的效果,可也埋下了军阀割据的祸根,之后汉末大乱,军阀林立实从灵帝而起,所以汉实亡于灵帝,而非献帝。”

听着太子这回答,孙承宗眼中精光闪烁,他没想到太子小小年纪居然有这样的判断,仅此就超出了大部分人了。

太子继续道:“其实灵帝死后,大汉还是有机会的,少帝登基法理正统,还有何太后和大将军何进辅助,如能稳定朝政,未尝不可拨乱反正,等中枢稳定后让地方休养生息,再陆续把地方的军权收归中央,不出数十年,大汉就能恢复元气,甚至中兴。”

“可惜灵帝所托非人,他既然知道何太后和何进同宦官不和,心中也想立刘协为帝,但遗诏却仅只是托付而且这遗诏还给了同何进不和的上军校尉蹇硕,蹇硕手中有了这个东西如何能不起异心如此引发了争斗。”

“依学生来看,灵帝这番安排可谓荒唐到了极点,作为君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从而埋下祸根。学生不免得想起了当年万历先帝之事,万历先帝当年也想立福王为太子而不是光宗,但最终为大局考虑依旧选择光宗并非福王,暂且不论两者何人继承大统能力如何,但以皇嗣而言,皇位继承制度乃国家根本,为君者在这种时候犹豫不决,国家如何能不乱”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