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最美的青春”(1/2)
晚上冯辰躺在床上,努力回想着前世观看原剧。
“最美的青春”中那些相关的剧情,然后又想了想未来几年的事。
这次他去塞罕坝支边,也算是响应上级号召‘上山下乡’了。
其实‘上山下乡’并非始自‘大风天’,它从20世纪50年代便被倡导。
至60年代而展开,70年代末结束。
上山下乡有两大模式:农场(包括兵团、干校)和插队。
与农场模式不同,插队属于集体所有制,无需政审体检等手续。
也没有严格的名额限制(赴边疆除外),顾名思义就是安插在农村生产队。
和普通社员一样挣工分、分红分口粮。
而1968年以前的上山下乡,以农场模式为主。
因‘大风天’造成了,中学生滞留学校。
到1968年我国就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学生,(即“老三届”)一起毕业的奇景。
插队模式也成为,上山下乡的主要模式。
人数规模之大、涉及到家庭之多、动员力度之强、国内外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绝后的。
“插队”从此成为了,一个特殊意义的词汇。
提到“插队”就不用提“ZQ”,就不用提“上山下乡”了。
这种模式也是学自北边,毛熊在1954年大规模垦荒运动中。
改变了过去移民开荒的办法,而以城市青年为垦荒主体。
两年里一共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
此举既解决了粮食短缺,又解决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
此时的冯辰正坐在火车上,突然想起来如今已经是66年了。
原剧以塞罕坝造林人的,真实事迹为原型。
讲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以冯程、覃雪梅为代表的18个来自我国各地的毕业生。
他们和承德围场林业干部职工组成开荒队伍,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植树造林的故事。
但那个开局是六十年代初,此刻冯辰的时间线就有点晚了。
就在这时久违的系统,再次冒了出来。
“叮...宿主无须担心,系统已经将原剧时间线略微调整,宿主可放心攻略剧情。”
冯辰听到系统的回答,心里稍微放了点心。
当冯辰到了承德之后,便先到承德围场管理处表明来意。
围场的林业干部,看到冯辰的证件之后,马上表达对冯辰的感谢!
并说道:“冯辰同志!欢迎你加入塞罕坝,我马上安排你的工作。”
这时冯辰又问道:“请问你们这里,有没有一个叫冯程的人?”
林业干部疑惑的问道:“有,你是?”
冯辰笑着回道:“他是我的堂弟,我们是亲堂兄弟!”
林业干部听了之后,顿时惊呼道:“哎呀!原来你是冯程的堂兄啊!那可是太巧了,不过冯程现在正带着一批学生,正在坝上植树造林呢!”
冯辰想了一下说道:“那我上坝找他去。”
林业部门的领导,看了看天说道:“现在已经是下午这时候上坝,到地方恐怕天都黑了,坝上虽然很荒凉,但还是有狼不安全啊?”
冯辰看了一下天空,说道:“我当过兵,在原单位是一名保卫科长,你们能借我一把武器吗?”
林业干部又查看了一下,冯辰的相关资料。
最后决定给冯辰一把五六半,并让他顺便运送一批物资上坝。
此时塞罕坝的天气已经很冷了,坝上也早就下过雪了。
上级给冯辰弄了一个爬犁,让他赶着上坝。
冯辰是下午出发的,当他快到坝上的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