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三国演义》(2/2)
这套盔甲有一个显著特点,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东吴大都督周瑜,蜀国大将关羽、张飞,魏王曹操等人的头盔正面。
大约在前额处,都安装了两个非常显眼的“犄角”,也可以说像是两根“天线”。
这种头盔的原型,是典型的小鬼子古代头盔,学名叫“星兜”。
这种日式头盔前额部位。会安装一对“前立”,前立的形状多种多样。
关羽头盔上的那对“犄角”,属于“前立”的一种,学名叫“锹形”。
“锹形”多作狭长形,装在雕镂精美的“锹形座”上面。
它的主要功能有两项,一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让将士体型显得更高大,某种程度上可以威慑敌手。
94版《三国演义》中头盔上的这两个,充满日式风格的“犄角”。
因此也成为这部精品大戏中,为数不多的遗憾之处。
虽然这种头盔的视觉效果非常不错,但站在还原历史的角度上,这种做法并不太妥当。
毕竟三国时代的头盔外形,与这种头盔差别太大。
让三国名将们穿戴日式的头盔,普通观众固然不在意,真正懂行的人却能一望而知。
而关羽、周瑜头盔前的“锹形”,很像的是小鬼子平安时期后的前立,护耳很像是日式的吹返。
周瑜身上两条白带长条。有模仿日式大铠的栴檀板与鸠尾板的嫌疑。
后来的新版的三国,从铠甲制作上,明显要比老版三国的要精良。
但也综合了欧洲风格,游戏风格,看起来确实很霸气。
不过却也不是真实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铠甲样式。
对比起来,电影《赤壁》中的铠甲样式,还是比较接近于真实的三国铠甲的样式。
电影《赤壁》中的铠甲样式。主要参考了汉代的铠甲样式,并进行了适当的艺术加工。?
尤其是步兵使用的盾,其外形制非常古老。
但在东汉末期到三国,这段时期仍然在使用?。
包括曹操使用的佩刀,则是以汉代的环首刀为原型,这种刀以其独特的环首设计而闻名?。
而且电影里对皮甲的复原,也很值得夸奖。
皮甲属于我国传统甲胄,以前的电影里很少还原它。
东吴在赤壁之战时主要是水军,士兵穿皮甲。
这既能体现他们擅长水战的特性,又符合历史情况。
还有呢,导演为了表现刘备一方的劣势。
让蜀军的铠甲采用,木甲和铁甲混着用的方式。
这也很巧妙地暗示出,刘备军经济和军事实力比较薄弱。
三国只是两汉过渡到,南北朝之间的一个小插曲。
其盔甲风格上承两汉,下接南北朝,风格差异也会比较小。
根据上述三点证据,能确定样貌的铠甲有以下几种、
分别是儒铠、黑光铠、明光铠、筒袖铠、盆领铁铠和两挡铠。
在三国时期,戈进化成大家所熟知的戟,它是长矛与戈的合成体。
为了应对这一武器,盆领铁铠就诞生了,除了基本的肩甲和胸甲以外。
盆领铁铠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衣领部配有铁盆。
再加上长帽的保护,让脖颈以上部分几乎无懈可击。
根据文献记载,这种盔甲就曾救过一位大将的命,这一名将军就是马超。
曹老板的手下阎行曾与马超对决,在此战中,阎行举刀直接砍中了马超的脖颈部位。
但因为有盆领铁铠的盆领保护,马超才躲过死劫...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