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寇边(1/2)
“陛下不如让太上皇想一想。”
赵贞吉咳嗽了一声说道:“若是皇后生的是男孩,那便是陛下的嫡长子,是国家的储君,未来的天子。”
“若是未来天子的名字出自已我们这些人的手中,那么等太子登基以后,我们这些人如何与新帝相处?”
命名这种东西,可不是随便起的,在古代,谁给新生儿起名字,便是新生儿那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爹。
所以除非是世交那种关系极好的,否则不可能让外人给自已儿子起名字的。
更别说李承乾家里面还有皇位继承呢。
新帝登基后,刚送走了亲爹,却发现朝堂上还有一个干爹,那是送走他呢?还是送走他呢?
值得思索。
“是该让太上皇去想。”
李承乾颇为认同的点了点头:“我的名字便是大父给我起的,最后我也没有辜负了大父对于我的期望。”
“摊丁入亩以后,殿下的下一条新政是什么?”
赵贞吉选择岔开话题。
“当然是士绅一体纳粮了。”李承乾对此早有准备:“新上任的内务府总管和珅会给你们详细的讲解这个新政如何实施,然后你们在根据实际将其改良一下就好了。”
至于三件套最后一套的火耗归公...那要等到倭奴的白银源源不断的涌入大唐以后才具备实施的条件。
不然就大唐如今流行的铜钱,实在没有火耗归公的必要
“还有一件事。”
赵贞吉说道:“因为今年的灾害,明年上元节以后,朝廷就要迁往洛阳以减轻长安附近粮食短缺的压力了。”
长安没有洛阳那么方便的水利运输条件,环境过于封闭,这就导致一旦有什么灾害,唐朝的朝廷便要转移到洛阳去,以减轻粮食压力。
这便是唐初的特色“两京制”。
“陛下是否要提前派人去整修一下洛阳的宫殿?毕竟往年的时候,高祖因为身体不适并没有随着朝廷迁移过。”
但是现在的太上皇李二显然是要跟着朝廷一起移动的。
“洛阳吗?去了那里以后,吐蕃的消息知道的就更少了,我就只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彦仙的身上了。”
不过以李彦仙的能力,李承乾倒是不担心他抵御不住吐蕃,他更担心松赞干布被这个不知名的将领打出心理阴影以后,影响到他的离心计的执行。
至于洛阳嘛...
李承乾想到在长安的东边,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的洛阳也是有些意动。
洛阳哪里还有隋炀帝大兴土木留下的老底子呢。
洛阳那里的宫殿可比长安的大气多了。
别的不说,李承乾的这位亲戚搞土木真的是一把好手。
不管是修运河还是修宫殿都是整的很好,李承乾可以一边骂隋炀帝的同时,一边享受着运河和宫殿带给他的便利。
“陛下,兵部尚书于谦求见。”
外边的侍卫进来通报道。
“廷益?他来做什么?”
李承乾颇为好奇的让侍卫带他进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