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新中国的道路(2/2)
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继续“扶蒋反共”,对新中国实行贸易管制和禁运。
并且命令所有接受了马歇尔计划援助的国家,对中国进行战略物资禁运。
(二战结束美苏争霸的背景下,马歇尔计划正式提出于1947年6月5日。
其计划表面是二战后产能过剩的美国,对以欧洲为主的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以帮助欧洲战后重建。
实则就是扶持拉拢世界各国,扩大阵营的争霸政策,谁不听话就削减贷款和援助,以达到联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目的。)
所以不是中国不愿意走中立的道路,而是从诞生之初就是社会主义出身的新中国,如果再不“一边倒”地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就只能被迫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
当然站队也要有站队的好处。
1949年10月2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便率先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新中国建交。
随后在联合国等国际舞台上,苏联也给予中国一定的支持,有助于新中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提升国际地位。
同时也从这一年开始陆续派遣一些专家到中国,帮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规划等工作。
这些专家在工业、农业、教育、军事等多个领域提供了技术指导和经验分享,对新中国初期了解和学习苏联的建设模式与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期间还向中国输送了大量的文化作品、科技资料等,帮助中国培养俄语人才,为中国了解苏联的文化、科技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对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在1950年时,苏联向中国提供三亿美元贷款,按1950年汇率折算人民币约合九亿元。
当时全中国一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为五百七十五亿人民币,一年的财政收入为六十二亿元。
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对中国的援助还算不得庞大,苏援的真正巅峰还是在中国打赢了那场堪称立国之战、生死存亡之战的抗美援朝之后。
背靠苏联全力发展国计民生,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走的道路。
而要更加详细一点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则是新民主主义道路。
从1949年到1951年底,当时国内局势尚未完全稳定,土改也还在进行,私有经济占了国内经济很大的比重。
基于形势需要,主席给出的政策是社会主义不能一蹴而就,不要“四面出击”打击生产积极性,要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于是在经过实践的详细规划后,新中国确定了在发展国企工厂等国有经济的同时,保留私有制经济。
这条道路制定的最初构想,就是调动一切生产力完成工业化,再在经过人民的同意之后再转入社会主义,理论上这条路可能要走十几二十年。
而这条根据中国实情制定出的公私共存特色道路,就是主席所提出来的新民主主义。
可是在四年之后,中央却突然决定提前转入社会主义,开始对资本主义改造。
这其中内含的原因与背景比较复杂。
但要从其中的关键影响之一,以及从时间线出发,却是先要从那场被称之为新中国立国之战的抗美援朝开始说起。】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