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大汉有活爹 > 第246章 有轨电车

第246章 有轨电车(1/2)

目录

第246章有轨电车

长安城的变化已经让人非常的看不懂,看不清楚了。

但,在研究院内部,又是另外一副光景。

说实在的,如果不是霍海不希望历史上留下的记录是“霍海发明了发电机”“霍海发明了电灯”“霍海发明了电机”,这些东西他早就做出来了。

甚至于电机这种东西,只要能把铜丝拉出来,霍海能手搓电机。

这难道不是四驱车爱好者的基本能力吗

虽然霍海做不到自己搞出能破纪录的马达,但是赶时髦自己也是缠过电机的。

虽然电机不等于马达,但马达等于电机,而且,还是级别比较高的电机。

但,就算霍海不出手,最基础的发电机,电机,还有电灯,也已经发明出来了。

霍海算了一下时间,距离电力理论出世,已经过去六年了。

六年过去,也说不清楚是谁发明出来了电机和发电机。

准确的说,一开始的汽轮机是儿宽他们做出来的。

但那个蒸汽轮机,和霍海认知上的蒸汽轮机差距巨大。

就是用了蒸汽机一样的原理,用烧水来用蒸汽催动轮机转动产生电,然后用电线传输到远处。

说白了,就是制作了一个发电的线圈结构,用转轴连接在了蒸汽机上,把蒸汽机的活塞结构,换成了汽轮。

那就是第一代汽轮机。

应该说,是儿宽和法第还有黄角,各自发明了这个原始蒸汽轮机的一部分。

组合在了一起。

而这几年过去后,这个原始蒸汽轮机的结构,全部都在改进。

从气缸结构,到气管结构,到汽轮结构,加第二汽轮,反向汽轮,汽轮开口方向,转轴密封技术,转轴精细结构。

一步一步的提升。

提升到现在,真的说不清楚是谁发明了这个东西了。

而电机的改进,是一回事。

电灯更是如此。

这电灯的制作,就是一种赌运气的行为,实验的材料够多,才能试验出真正靠谱能用的那一种。

这就是纯看运气了。

也许试验了十次,就试验到了,但如果重来一次,也许试验十万次,才能试验出来。

最恐怖的是,现在,这一切集中在了研究院。

在前世,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物理,材料学,各种尖端技术,分散在十几个国家,时间跨度也很大,也许某个新技术用得上的材料,其实几十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只是时间太久了反而被遗忘了。

有时候发明出的技术,一直没有材料,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技术都已经过时了,都还没找到适合的材料。

比如特斯拉汽轮机结构。

而在现在的大汉,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科技研究集中在长安。

长安城百分之九十九的顶级科技技术研究聚集在皇家研究院,各种理论技术和前沿技术至少也有六成到七成在皇家研究院。

这种情况下,真的很难试验出电灯材料。

因为特别容易走偏路。

有时候,实验到了某种材料,结果发现点亮时间挺长的。

以为找到了答案。

但其实,有可能这种材料就是这一族材料中点亮电灯最久的,一下就带偏了整个研究风向,导致全体跑偏。

而这种材料,在研究院数不胜数。

从木焦油被蒸馏分成了几种材料,开启了化工工业时代后,目前通过石油煤炭制造的化工产品霍海都不知道有多少,其中有明确功效已经在市场上正常使用的化工品,都已经有二百多种了。

包括给手术刀消毒的那些,已经都革新了两三代了。

所以,材料多了,反而对这种需要穷举法实验的发明,是一种折磨。

但是,电力设施在整个研究院,依旧还是铺开了。

所有的实验员,既是实验员,又是实验员。

每个人既然有自己的实验要做,也要成为整个电力体系的实验员。

霍海有一段时间没来研究院了。

现在的研究院,人口大量扩充,已经是第三代们作为主要动力了。

当初霍海带出来的第二代大多数本身就是工人,是半路出家,学习新学,技术转换,他们研究有好有坏,好处是他们本身富有经验,并且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所以研究天马行空,有时候有很多离谱的研究,但,其中一部分真成了。

而第三代不一样,他们接受过长时间的新学培养,进行过长时间的工学培养,接受过第二代灌输的经验。

所以他们做起实验来,没有了那种天马行空,但稳扎稳打。

整个研究院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霍海刚刚进入研究院区域,马车就被拦停了。

霍海从窗户往外看了一眼,看到是熟悉的研究员:“你小子想干嘛”

霍海还以为他有什么问题需要问。

结果那小子跟蒋不疑叨叨了啥。

蒋不疑回头跟霍海说:“大司农,他们请您下车,要不坐蒸汽车进去,要不坐有轨电车进去。”

霍海挑眉:“嗯”

蒋不疑小声:“研究院里面的各种研究成果,需要做实验,但是有规定电力设备不允许在外面使用,所以研究院内部就干脆把各种研究成果在内部测试。”

“因为研究院人本来就少,所以全部都要参与各种测试。”

霍海点头:“我明白了,把我当小白鼠了,行吧,换就换吧。”

其实,这事情霍海是知道的,只是忘了。

这事儿是陈安提出的。

作为技术学院副院长,陈安比杨连成这个研究院副院长存在感低很多。

主要是陈安性格没有杨连成外显,而不是他真没存在感。

毕竟研究院这些优等生,全都是从他的技术学院培训过,在里面成为佼佼者,才能来研究院。

所以实际上在研究院内部,陈安地位还是很崇高的。

他提出的建议,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听。

而陈安之所以提出这一条,也是因为他大匠的身份,鲁班传人的身份。

鲁班的《缺一门》陈安一直深信不疑。

但是现在,陈安渐渐知道了缺一门究竟是什么道理。

安全生产,熟练生产,是大问题。

不熟练首先就很危险,其次,熟练了之后更危险,要按照安全制度来,才能真正的保证安全。

否则,随机带走手脚不是开玩笑的,甚至随机带走家人,都很正常。

当初葛楠不就是因为做其他火药实验的时候,引发了库存硝化爆燃最终没了的么

所以,陈安提出了在研究院进行电力设备实验的想法。

道理很简单。

研究员们自己要用的东西,研究员们又很清楚电力的恐怖,随便杀死一头牛,更别说人了。

两条合在一起,他们要做实验者,才会保证实验品的安全性。

霍海下车后,看了看新一代蒸汽车,又看了看旁边的有轨电车。

这个有轨电车比较粗糙,各种设备直接挂在车箱体上,各种线裸露在外,虽然使用橡胶进行了包覆,但看起来杂乱无章。

和它进行鲜明对比的是,路边的电线杆电线的有序和规整。

霍海看有轨电车这模样,就不像是研究院的半成品,而像是初成品,被强行拿进来做实验了。

“这是太子设计的吧”

旁边的研究员们点头。

霍海选择了有轨电车这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