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驻印军的变化(1/2)
1943年的元旦,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炮火声悄然降临。此时,整个地球仿佛被战火点燃,除了南北美洲和南极洲这片冰封荒凉的地带外,甚至连几大海洋也都笼罩在硝烟之中。战争的阴影如同一层厚重的乌云,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中国驻印军方面,随着第30、50师空运到达,兵力达到近10万,编制上,仍然设置为两个军(新1军和新5军),其中,新1军下辖30、71和200师,黄伟为军长,少将+中将衔,匡正琪晋升少将,任200师师长;新5军辖14、38和50师,军长依然是廖耀湘,各军、师主官也有一些变动,在史迪威和梅利尔将军(因为这次的战功,已经升职少将)的强烈要求下,胡素等一些思想保守的军官被调离,200师老参谋长张止戈被调回来,接任新1军参谋长一职,原600团参谋长伍佰仁伤势归来,接任200师参谋长。
值得一提的是王从戊,被任命为驻印军指挥部炮兵总监,实际上负责新组建的三个炮兵团的指挥,蒋最终拗不过一众高层的劝导,只给了他上校+少将军衔,按照军令部何应钦的意思,这样就对标美英的准将军衔。
蒋其实心里也明白,美英对于中国多如牛毛的高级军官是很看不上眼的,虽说是盟军,在军衔对等上,国军的少将仅相当于盟军的准将、中将相当于少将。盟军战区的军官的配置也是这样安排的。
当然也有个别,像孙立人、杨洪、廖耀湘、黄伟,美英确实以对等军衔看待。这不,郑洞国这个驻印军副总指挥(副司令),在蒙巴顿、魏德迈眼中,军衔甚至不如廖耀湘。不得已,这次,蒋同步给予郑洞国中将+上将军衔,杨洪给了少将+中将军衔。
其实蒋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他非常努力在压制无序的高级将领的产生,尤其是黄埔系学生,抗战期间,无论你有多大的功勋,最高军衔也就是中将。
驻印军新组建的三个炮兵团不同于历史,它分别为榴弹炮团,装备36门155重型榴弹炮;山炮团,装备48门105山炮;火箭炮团,装备24门6联装203车载火箭炮、24门8联装155车载火箭炮。特别说明,这些火箭炮原本是美军获取苏联技术正在生产的火箭炮,得到中国方面提供的“戊”式原理后,立即便抛弃了苏式的缺点,直接采取了圆筒布局,增加了弹道稳定性、可靠性和射程,也便于维护储运,这使得火箭炮这个二战重器的技术提前了10多年。
美国人也信守承诺,第一批正式版160门9联装107短管轻便型火箭炮提供给了中国驻印军,当然,美军借口实验,已经在北非优先使用,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战绩,隆美尔“沙漠之狐”的称谓几乎因为107轻便火箭炮的存在差点提前丢失。美英军已经同步开始在陆军营连普及装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