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四合院:从当医生开始的火红年代 > 第208章 办学的想法和献礼

第208章 办学的想法和献礼(1/2)

目录

第208章办学的想法和献礼

院长办公室。

见到王梦德进来了,鲁院长高兴的冲着他招招手,又吩咐秘书给他泡了一杯热茶。

“王梦德同志,今天上午,你在医科大学的临时授课,可是让他们学校的大部分师生都大为震撼。

你是不知道,中午的时候,医科大学的校长给我打了电话,一直聊了十几分钟,中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夸你,剩下的就是羡慕我们中医研究院出了一个天才。”

鲁院长笑眯眯的看着他说道。

他和医科大学的校长,是老相识了,因为分属中西医两个不同的阵营,相互之间可是一直较着劲呢。

这一次,“老对头”那泛酸的语气顺着电话线那端传来,让他犹如夏天吃了冰西瓜一样舒坦。

这可是那位头一次在他面前露出羡慕的语气。

“对了,医科大学那边,想让你以后长期给他们讲课,一周时间有空了就去上个一两节就行,没空就不去,来去自由。

当然,这不是强制的任务,而是征求你的意见,一切以你的意见为主。”

鲁院长又接着说道。

其实他是不愿意让王梦德去的,不仅是耽误时间的问题,也是因为生怕“资敌”。

但这事儿他也不想直接做主,索性就把情况大概的说了一遍。

“院长,我还是到医科大学上几节就行了,长期的就算了。”

王梦德直接拒绝道。

他现在时间宝贵,而且,今天过来找鲁院长,也是有其他想法的。

“院长,我今天到医科大学,看到他们学校里大量的学生,深有感触。

觉得咱们中医研究院,也要有自己的中医院校,用来大量的培养中医人才。”

“孟德,国家不是前几年刚成立了几个中医院校么

再说了,咱们中医研究院,每个中医名家和知名的大夫,都带着好几个徒弟。

而且这几年国家非常的困难,不论是资金还是物资上,都极度缺乏,没必要再另外兴办院校了吧。”

等秘书出去了之后,鲁院长便变了一个称呼,好奇的问道。

早在1956年,国家就发文正式成立了京城中医学院等四所中医院校,国内高等中医药教育由此起步。

去年,1960年,京城中医学院又被上级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对于鲁院长来说,国家这几年对中医教育上的投入,已经是非常的多了。

现在王孟德又建议新建一个中医院校,让他觉得非常的奇怪。

“院长,医科大学现在有数百名学生,未来,将会有上千,甚至是数千名学生。

这些学生,大部分上的都是长学制,再加上雄厚的师资力量,他们是在培养一大批精英。

等到以后每年上千名毕业生毕业,这些人,都将会进入各个医院或者相关的卫计单位工作。

几十年后,这些精英就会成为各个医院以及单位的中流砥柱,到时候,中医可就竞争不过他们了。”

王孟德一本正经的说道。

他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之前,医科大学的前身,协和医学院也是跟中医研究院一样,追求的就是“小、精、尖”的育人体制。

第一届的毕业生,只有三个人。

在随后的二十年间,协和医学院只毕业了311人,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

等到1957年,协和医学院与医学科学院合并后。

就开始设置八年制医学教育和护理本科教育的长学制。

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招生。

虽然京城中医学院(未来的京城中医药大学)等几所中医院校已经成立,但在培育人才上,远远比不上医科大学。

除了中医学起来更难以外,师资力量也是很大的一方面。

随着王孟德的解释,鲁院长的脸色越来越严肃。

“孟德,你说的非常有道理,但是,要想办好一所中医院校,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且,上级能不能答应,也是未知数,毕竟牵扯到太多的东西了。”

现在还在困难时期,又是计划经济时代。

想让上级部门同意,没有充分的理由,可谓是难如上青天。

“院长,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了。

不如我们也参照医科大学的模式,找一个中医院校进行合并。

如此一来,不仅有了现成的院校,咱们研究院这么多中医名家和知名大夫,也都可以去上课。

我相信,到时候培育出来的学生,绝对不会差,有好苗子,也能直接进研究院。”

王孟德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在十年后,中医研究院和京城中医学院,还真的合并过。

虽然后来因为其他原因,两院分开,京城中医学院恢复独立办学。

“嗯,你说的这个办法,也确实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了。

不过,这里边很多事情,不是简单的合并两个字就行的,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

这样,我回头跟上级汇报一下,看看上级的想法。”

想了好一会儿,鲁院长才开口说道。

从院长办公室出来。

王孟德伸了个懒腰,他一边往自己的办公室方向走去,一边琢磨着。

今天鲁院长的态度,看起来不像是敷衍。

估计他是真的听进去了。

现在就希望上级领导,能同意中医研究院和一个中医院校合并。

等合并后,中医人才的培养,就会加快很多。

至于再过几年就会起波澜的问题,他也考虑不了这么多了。

就他们这些中医大夫的身份,该来的谁都跑不掉。

不过,他现在是保健组成员,又身怀绝技,相信到时候会平安无事的。

毕竟,谁也不希望一个能随时救命的大夫出事。

几天后。

在南越的医疗队,终于回国了。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数十名医疗队,夜以继日的参与救治工作。

同时,也给青蒿散和青蒿素的临床试验,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

因为试验样本数量非常巨大,所以,时间上也被放宽了一些。

最终的临床试验结果,很是喜人。

特别是青蒿散,对疟疾的强大功效,让南越人爱不释手。

不仅成了部队的标配,也是家家户户民众的家庭收藏首选药品。

海南地区的制药厂,早已经建成并超负荷投产。

甚至国家已经在其他地区筹备建设新的制药厂了。

之前大部分都是运到南越,现在临床试验结束,青蒿散已经被验证是安全有效的药品。

所以,国内的民众,特别是南方的众多疟疾患者,也可以直接使用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