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陛下,这五龙同朝可相当有意思(求订阅)(1/2)
第83章陛下,这五龙同朝可相当有意思(求订阅)
“陛下,这五龙同朝可是历史上一段为数不多的佳话。
若是不过我认为,这件事陛下姑且还是不要知道的好。”
杨晨觉察朱元璋流露出很感兴趣的模样,便开口劝劝。
角落位置的朱棣恨不得站出来捂住那张乌鸦嘴。
可惜他一时半会站不起来,只能用包含怨念的眼神盯着他。
若是眼神能杀人,杨晨早就被他撕扯成碎片了。
“咱倒是要看看,这五龙同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你给咱说明白,说清楚了!”
前边一句话是老朱对着杨晨说,后边一句话则是他对着朱棣说。
“父皇!现在当务之急是想办法怎么解决老四的事情,而不是左顾右盼的想一出是一出。
杨晨,你下次能不能说事就说事,不要总是牵扯到其他事情进来。
一件事尚未解决,又冒出另外一件,你这让我们如何是好。”
忽然冒出来一个五龙同朝,朱标隐隐感觉这可不是什么一件好事。
且从杨晨口述只言片语当中他能觉察到。
这所谓的‘五龙同朝’看似是大明的幸事,实则是一件悲剧。
五位龙同时在一个朝代,民间四代同堂都已经是罕见的事情。
这五代同堂,是该说皇帝寿命长,还是皇帝寿命短呢
如今藩王造反的事情尚未解决,又冒出来这么一件事,朱标感觉自己这一天真是太累了。
他不敢想象,要是再往下深究,今天的天,会不会马上塌下来
“行了行了,咱听标儿的,不提这件事。”
“不过标儿,藩王的事情,确实是一件必须要解决的事,否则将来咱不在了,就算你四弟不造反。
咱担心其他藩王的野心万一起来了,或者身边有‘奸人’蛊惑,届时咱们应该怎么办”
“还有一件事,宗亲岁禄的事情今天也一道解决了。”
生气归生气,并不影响老朱能转头就进入到工作状态。
他说话间几个别字会加重语气,暗中向朱棣明说。
造反的事情朱元璋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造反起家。
不仅是造了北元的反,过程一步又一步的成为皇帝期间,他还使用了一些小手段让自己义父将兵权完全交给他。
这里边可不仅仅有他朱元璋的功劳。
更是少不了一些鬼才谋士的帮助。
一个能成为皇帝的人,他身边必然有一套班底跟随。
朱棣是什么人作为他爹的朱元璋最为清楚。
武力或许能行,可是计谋就差了许多。
此刻朱棣就算再笨也明白父皇说的人就是他,顺道还有他的几个哥哥弟弟。
本就心怀愧疚,朱棣只能是低着头,两手攥紧衣角不敢吭一声。
“父皇,宗亲岁禄跟藩王的事情自古来就是一个难解之题。
不过儿臣依照大臣俸禄的新改中能得出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不知道可不可行。”
顺着朱元璋的话接茬,朱标拱了拱手,表明自己的看法。
见此,老朱显得略感兴趣,挥手示意准许他接着往下说。
“儿臣认为,宗亲岁禄的根源是父皇不想让后人过上穷苦挨饿的日子。
可将来倘若有哪一任子孙喜好为咱们老朱家开枝散叶,生的孩子太多。
这必然导致最后的烂账由朝廷买单,为此儿臣认为,能依靠考核制度的方法来判定给予宗亲岁禄的多少。
考察受封的宗亲,看看他是否有资格获得岁禄。
特别是岁禄最多的藩王,每年一万石,派遣人员前方藩地查看,藩王在当地有何作为。
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者,自然是继续受封岁禄。
可当地百姓过得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灾难遍地,那么说明此地藩王毫无作为,不仅要减少他的岁禄,更要追究他的责任。”
宗亲岁禄是一个令朱标朱元璋父子两人感到很头疼的问题。
他们既不想自己后人吃苦,也不想朝廷受到影响。
可这完全就是一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事情。
至少在朱元璋跟朱标看来是如此。
让步避免朝廷出事,就需要牺牲藩王,也就意味苦了后人。
朱元璋拼了命打下江山,就是为了让自己后代过上好日子,这与他的事情事与愿违,他肯定不会这么干。
然而江山也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不让后人克制一些,就意味着将来大明被吃垮。
结局依然是以子孙被屠戮,甚至为了活命而改姓。
手心手背都是肉,让老朱难以做出选择。
“依照百官俸禄的考察应用在藩王身上,只是权宜之策,不能长久,等到你我皆不在人世。
后人一旦碰到难处,或者说某个皇帝偏爱这些儿子。
万一此人在不更改祖训的前提下,钻空子,岂不是坏了大事。”
朱元璋冷静分析,算是承认了朱标的办法,但也将缺点给说了出来。
毕竟已经有一个‘前车之鉴’。
自己规定祖训不准后人设立丞相,后人皇帝转头就建立起来一个内阁。
他也不知道应该夸赞后人聪明,还是怎么样,总而言之,经历了这些天的事情。
朱元璋已经有些敏感,生怕自己一个决定又做错了什么。
甚至都不敢随意提到祖训。
“父皇可以设立祖训,规定后人不准胡乱增加藩王岁禄。
必须要将分发下去的岁禄用到该用的地方,否则不仅会让藩王随意使用俸禄募集兵马。
也容易对当地百姓造成一些没必要的苦难。
方法是一个好方法,只是儿臣认为,咱们能在将来慢慢补充一些细节,防止后人钻了漏洞。
避免后人在不变动祖训的前提下,又危害到大明江山社稷。”
“唉!标儿啊,你想的太简单了,这祖训的问题,父皇已经想通了,咱以后得找个机会废掉祖训!”
向来秉承祖训办事的朱元璋现在一听到祖训两个字就头疼。
反常的父皇让朱标感到诧异,以前最喜欢在祖训里加东西的就是他。
怎么现在看起来,似乎变了一个人似的,让朱标困惑不已。
“父皇,这是为何您以前不是这样的呀”
“标儿,是父皇想明白了,这祖训啊有时效性。”
“时效性”
朱标一听这个词就感到有些陌生,下意识转头看向杨晨,还没等他完成扭头动作,朱元璋就开始解释了。
“是啊标儿,这时效性啊,说的是一件政策在一定时间内或许有用,可过了这段时间,政策就不能适应当下的情况。
咱以前总是想着一个办法能一劳永逸,可事后咱想明白了。
后事肯定的发生必然会远远超出咱的考虑范围之内。
祖训在咱活着的时候或许有用,你活着的时候也有用,可子孙后人十几代。
总有祖训不适的那一天,届时便是时效性印证的时候了。”
台上,朱元璋说的是头头是道,好似变了一个人,不再是那个动不动就砍头剥皮的洪武皇帝。
似乎是不习惯自己父皇这般,朱标小心翼翼谨慎开口说道:
“父皇,您何时这么讲道理了还有这时效性是何物儿臣怎么从未听说过。”
好不容易正经一回,却被儿子场面道破,朱元璋感到有些下不来台。
下方一直没怎么开口讲话的杨晨在此时举手。
“因为陛下刚才说的都是我的词!”
“混账小子!什么你的词,整个大明都是咱的,只要你站在大明地界一天,你就是咱大明的人,死了也是大明的鬼。
你的词就是咱的词,咱身为皇帝,难不成还会抢了你的东西不成”
朱元璋压抑自己掀起波澜的情绪为自己辩解。
瞧着自己父皇这一副模样,朱标却是叹笑:
“原来如此,难怪我说我父皇平日都不识几个大字,却能说出‘时效性’这样的词,原来是出自杨兄之口。”
“嘁标儿,要咱看来,这家伙就是投机取巧罢了,不能夸赞他太多,否则哪一天他狂妄起来,怕不是任何人都不被他放在眼里。”
跟以往一样,朱元璋的暴脾气不允许他与人交谈过程低头。
当然除了马皇后之外,马皇后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软肋,她一出马,朱元璋怎么样都会低头。
“三位,我有句话不知道当不当讲”
蓦然,杨晨举手说道,表示自己有意见。
背靠在椅子上歇息的朱元璋却是想都没想直接拒绝,试图让他闭嘴。
“你别说,咱不想听。”
见此庆幸,杨晨不停的在内心诽腹老朱,至于说出口,那他可不敢,至少现在不敢。
相比于蛮横不讲理的老朱,朱标就显得善解人意多了。
他倒是想知道杨晨想要说些什么。
“父皇,既然杨晨有想法,何不洗耳恭听,说不准会有哪些意外的收获。”
“标儿,不是咱不想让他讲,而是这个家伙开口总是说坏事,你说咱哪敢让他继续说呀,万一等会又说谁谁谁嘎了,你也不担心他气死你父皇”
朱元璋此刻犹如撒泼不讲道理的酒蒙子,朱标却是侧头一笑。
“父皇您这是怕了”
“胡扯!你父皇年轻时候刀里近,火里闯的,怎么可能会怕,咱就是不喜欢这家伙罢了。”
有人说自己怕,朱元璋当即语气强硬的为自己辩驳。
“杨晨,事先说好了,你要说的事不是关于生死对吧”
望向朱标,杨晨颔首道:“放心太子,这一次不讲有人生死,而是关于永乐的。”
听到跟自己有关,朱棣顿时腿脚发软打哆嗦。
他现在对杨晨只有一个态度,那就是敬而远之.准确的说是畏而远之。
甚至想着之前答应道衍的事情是不是应该作废了。
每次杨晨提到他,自己就倒霉,今天差点小命不保,日后甚至可能连身份地位难保。
总结下来就是“珍爱生命,远离杨晨。”
否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
闻言跟朱棣关,朱元璋跟朱标就好奇对方会说些什么。
只见杨晨略微咳咳嗓子润润喉咙,旋即站到中间,将朱棣的手抓住举起来。
“陛下对永乐心存芥蒂的原因,无非是永乐身上有龙气,担心将来他跟太子争夺皇位。
但永乐已经一而再再而三的表明自己的忠心。
事实上,永乐的确跟他说的一模一样,在皇帝跟打仗两样里面做出选择,我相信永乐他一定会选择后者。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是为数不多死在北征过程离世的皇帝!”
“皇帝亲征而死”
朱元璋眼眸动容,他没想到朱棣居然这么有胆子。
就算当了皇帝,还能保持自己的初心,甚至为此付出自己的性命。
要知道,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当皇帝之后,只顾着贪图享乐。
就算没有沉沦礼乐,也会没有征伐过程那般有勇气。
他朱元璋便是如此,当了洪武帝,却没有像朱大帅那般想着要亲自披甲北上。
或许这就是老年人的命运吧,顾虑多了,也就需要舍弃一些东西。
“陛下,请问您封王赐封地的目的是什么”
心情平复许多的朱元璋此刻也不吝啬自己回答杨晨的话。
“一来是想要让咱的儿子都有传承,咱历经生死十几年时间,最后将这一片江山给打下来了。
每个地方都很重要,是组成中原的一部分,为了避免奸人担任要职,将来分裂大明。
为此咱安排这些皇子前往当地就藩,必然能将每个要地捞捞掌握其中。
二来也是为了防备边境,你既然什么都知道,那咱也不废话,将来咱会安排九个皇子在应天府北方。
九个塞边藩王将会成为阻挡北方蛮族入侵京城的第二道防线。
且这九处位置,只要不出意外,都能在朝廷碰到危险的时,及时前来支援。”
“不错,陛下所言一切都有原因,可是自古以来,只要是当了皇帝的人,都想尽办法,想要以没有任何损失的代价结局藩王与皇权之间的矛盾。
最经典的就是西汉时期,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
一传二,二传四,直到最后没有土地能够传承为止。
陛下也因此得到提示,将后人传承分为八个级别,这我就不赘述了,在坐的诸位都比我清楚。
而这个办法的弊端我也不多说,我往后讲吧。
按照我所记得的历史,将来永乐称帝后,他担心自己将来皇位被其他兄弟夺走,也担心自己嫡系一脉后人会发生叔侄之间刀剑相碰的场景。
为此他将藩王兵权全部都收回,将所有藩王圈养在自己藩地内,限制对方的行动。
可惜了,他越不想发生什么,什么事就一定会发生。等到永乐历史后,他的后人同样是出现了叔侄相争的场面。
只这一次胜利的是大侄儿,叔叔则殒命。
我并不是想说陛下的家族跟李唐家族一样,只是想告诉你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