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讲解NS方程通解的应用(1/2)
第213章讲解ns方程通解的应用
“建昆同志,你来啦!休息好没”
下午3点10分左右,王建昆在132厂的接待同志的指引下来到了会议室,殷厂长在门口等着他。
“休息的很好,殷厂长,人到齐了没到齐了就开始吧,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
“到齐了,今天就麻烦你先讲解一下ns方程通解的应用,后面咱们再把这款战斗机的设计图给你看看,你先研究下再参与到计算和改进中来怎么样”
“可以,那咱们现在就进去吧。”
“好,这边进。”
殷厂长带着王建昆,从会议室的前门进入了这间有保卫人员把守的会议室。
进去之后,殷厂长先介绍了下王建昆的基本情况。
“各位同志,我身边的这位就是王建昆,你们有些人可能从相关的技术资料上知道过他的名字,没错,就是那份求解出了关于流体力学最重要的方程——ns方程的通解的文章,等下就由他来给咱们讲解下这通解在工程上的应用。”
底下的30多位专家和研究人员有老有少,年老的居多有20来个,他们已经头发白,看上去差不多都有60来岁了,年少的不多只有几个,应该就是近些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年人极少,王建昆看到只有3个。
这个情况也验证了之前那段时间的教育断层带来的坏处,现在国内的研究主力还是靠着一群老人,中年研究人员极少,而且有些人的水平比较欠缺,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来掌握新的知识,年轻的研究员更担不了大任,他们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学习。
不过随着这些年教育上的投入不断加大,并且几乎做到了全国选拔,所以能顺利毕业并经过考核的年轻研究员的素质是非常高的,学习能力超强,有他们的加入,国内的研究速度应该会越来越快的。
“大家好,我是王建昆,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数学系,之前对流体力学方面感兴趣,于是主要精力在了对ns方程的研究上,目前我已求解出了这个方程的通解,待会我就先给大家讲解下这个通解在方程上的具体应用。”
此时台下的老专家们开始交头接耳,看到王建昆这么年轻,而且还在读大学,都有点不敢相信保密刊物上的王建昆就是他。
“王建昆同志,你说是你求解出了这个方程的通解你还在读大学,不是应该刚接触到高等数学吗怎么可能这么短的时间就解决了这么复杂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坐在前排的一个老专家忍不住,站起来质疑起王建昆。
“贺老,请先坐下,那份论文确实是台上的王建昆写的,已经经过相关领域专家的两轮答辩了,不然也不能刊登上那份保密刊物,至于为什么他这么年轻,那不重要,而且也是天大的好事,这是天佑华夏,毕竟江山代有才人出嘛!”
殷厂长见有人质疑王建昆,赶紧站起来安抚。
那个贺姓老专家见有殷厂长出来说话,而且也点出了这王建昆是经过确认的,所以就顺势坐下了。
“建昆,不好意思,我没有提前给他们讲你的情况,还请不要介意,请继续给他们讲解吧!”
“没关系的殷厂长,能理解,那我就接着讲了。”
“大家都知道,这ns方程是一个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比欧拉方程多了一个二阶导数项,这使得不对方程加以限定条件的情况下,很难求出精确解。
例如当雷诺数大于等于1时绕流物体边界层外,粘性力远小于惯性力,方程中粘性项可以忽略,ns方程简化为理想流动中的欧拉方程;
而在边界层内,ns方程又可简化为边界层方程等,只有在某些十分简单的特例流动问题上才能求得其精确解,但在一般情况下求解极为困难。
但是我通过一些数学变幻,找到了这个方程的通解,目前验证的结果是所有已知的工程问题都能代入这个通解,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解下这个通解在飞行器上的应用,我会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大家可以试着一起来验算下。”
因为通解的求解过程非常的复杂,台下就坐的人都不是数学领域的专家,要想给他们讲清楚非常困难,所以王建昆没有时间在通解的求证问题上,简要的介绍了一下就跳到求解出来的通解在具体的工程应用上来。
接下来的1个多小时里,王建昆列举了3个具体的应用例子,它们分别是空气动力学分析,旋翼翼型设计,气动热设计。
其中空气动力学分析例子是求解出机翼各部位压力分析,王建昆采用的是一款美国二战时期的p51螺旋桨飞机的数据,它可以在图书馆上查到,所以用来举例非常合适。
旋翼翼型设计也是举的那架p51螺旋桨飞机的,不过他在举完例子后,还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旋翼在直升机上的优化应用,表示通过优化旋翼的结构,可以制造出提高旋翼翼型在悬停、前飞和机动等多个设计点及多种约束条件下的气动性能的直升机旋翼,不过他的那个新例子没有引起这些人的重视,他们都是固定翼飞机的研究员,看不上这种旋翼。
气动热设计是举的德国v2火箭的例子,这款火箭在国内的某些图书馆里也是可以查到资料的,所以用来举例不用特别说明资料来源,底下的各位研究员也可以很快接受。
王建昆在台上不断的板书,写完一版又一版,底下的老专家一开始是不相信他的,都没怎么动笔,就坐在台下看,只有那3个中年专家和几个年轻的研究员跟着王建昆的板书进行演算。
随着王建昆板书的越来越多,讲解的也越来越流畅,这些老专家坐不住了,开始拿起纸笔跟着王建昆进行演算,然后他们的眼睛是越来越亮,心情也是越来越激动。
因为跟着演算后发现,这个通解方程确实能大大简化计算,他们一边演算这几个例子,一边结合自己在设计时遇到的难点,不自觉的开始进行了对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图纸的演算。
由于他们设计的是一款要进行超音速飞行的战斗机,所以翼面形状,机头截面形状,进气口形状,特别是那对鸭翼大小形状以及位置,都需要经过风洞测试以及有限元分析才能确定下来。
可惜他们厂缺乏经费,国内的风洞还在进行着更重大的研究,他们排不上也没那个经费去吹,所以就需要他们先完成纸面演算,然后经过多方审核后才有可能进入模型制造和吹风洞阶段。
原本他们想着纸面演算应该不会很难,5,60年代就能通过纸面计算完成原子弹和导弹的设计,他们现在有几台每秒千万次的计算机,应该会很快的。
可惜他们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不知道这里面的难度,更是低估了ns方程的复杂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