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阎浮武事 > 第442章 义和长存千古芳

第442章 义和长存千古芳(1/2)

目录

第442章义和长存千古芳

“这个数字,臣已经跟中山樵通过电话了。我们的意见是,林林总总诸多费用加在一起,总共三百万两。”

“不够。”

隆裕太后摇了摇头,语气不容置疑:“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账得细算。”

眼看着袁项城也掏出算盘开始拨弄,她继续说道:“就说每年穿衣服吧,总得两万两银子。”

“可以。”

袁项城答应的很是爽快。

“服饰服饰,不能有服无饰,就说衣服上的饰品,总得两倍的用度吧”

“臣以为,太多了。”

“老佛爷当年一根金钗,就是万两银子,哀家如今的要求算得了什么”

“那就依了太后。”

“有衣服,就得有鞋帽,你说该多少啊”

“这个.臣说不好。”

袁项城眼珠子骨碌一转,心中已是在想借口事后该如何赖账了。

“鞋帽是要经常换的,一年下来,至少五千两银子。”

“太后说多少,就是多少。”

“还有吃的呢,总不能让我过苦日子吧”

“这一人一个胃,他能吃多少嘛。”

“还有太监呢,三千多个太监,一人一天一口,你说该多少啊”

“这以后没有了朝政,这么多太监,确实就没用了。”

此话一出,旁边跟小皇帝玩闹的太监身子忽地一歪,撞倒积木,顿时惹来一顿打骂。

瞅着少时便显露凉薄天性的小皇帝,袁项城双眼微眯,正欲继续,就听太后求情道。

“你瞅瞅他们这些废物,能上哪去啊还不是得我养着。”

“那就请太后说个数吧。”

“十万两银子是最少的了。”

“行,那就吃十万两。”

“还有取暖.”

“哎,太后,这么一笔一笔的算,得算到什么时候啊臣增加个数,太后看如何呀”

袁项城不胜其烦,放下算盘,抬头问道。

“那得看加多少。”

“在原定三百万两以外,再增加五十万两。”

“一百万两。”

“六十万两。”

“一百万两!”

“七十万两!”

“一百万两!”

见隆裕太后声高情急,袁项城只得抚掌答应:“好好好,就依了太后,总数四百万两。”

“还有那些给各国的赔款.”

“太后无需担心,全由我民国政府解决。”

“除此之外,这紫禁城内,是我大清的天下,没有懿旨,谁也不准进来。”

“连微臣也不准进来吗”

袁项城吊着眼打量在殿中踱步的隆裕太后,幽幽说道。

“你来干什么,老祖一走,你就要当大总统了。你进来,是你给我磕头啊,还是我给你磕头啊”

隆裕太后望着殿外的初春雪色,面上没有什么表情。

“永远是微臣给太后磕头。”

“哦那为什么呀。”

“嗯习惯了。况且以后民国人们见面,互相之间都是握手,哪还会磕头啊。”

听着袁项城这老狐狸难得的实话,隆裕摆了摆手:“那咱就说好,南海北海中南海,归你民国,皇宫大内颐和园,归我大清,从今往后,咱们井水不犯河水。”

“微臣遵旨。”

“袁项城,今儿是老祖三百寿辰,也是他的祭日,这出托孤、救孤的戏,就这么演完了。”

语出话落,袁项城没搭理似是有些哀伤的太后,缓缓走到小皇帝面前,笑呵呵的将其抱了起来。

“皇上。”

“干什么,老头”

“我带您到龙椅那儿去。”

随后,他便将小皇帝抱到龙椅上,替他整了整衣冠,缓缓回到阶下,而此时,奏事处太监正宣旨通传各国使节和朝堂大臣进殿。

袁项城利索的一打马蹄袖,已扑通跪了下去。

“臣给皇上再叩这最后一个头。”

礼毕身起,袁项城默默往殿外走去,与各国使节和朝廷大臣擦身而过。

“朕钦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项城遣员与民军讨论大局,讨论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全国人民,心里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朕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省舆情,特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

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项城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项城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

津门,暖春。

朴实大气的院子里,天色亮的有些早,熟睡的冯曌忽从梦中惊醒,浑身炁劲下意识喷吐而出,只是听着外边的狗叫鸡鸣,再闻了闻窗外飘进来的鲜香鱼汤,忽又愣住了。

他看看自己结满老痂、敷着伤药的两臂,像是想起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