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只顾首尾,定国献计!(2/2)
但人员似乎并没减少多少。
李定国笑道:“刘团副且听我说完。”
“好,伱讲。”
说实话,刘长河、黄敢等一众被刘升从微末之中培养、提拔起来的义军将官,对李定国其实是颇为排斥的,个别人甚至在提防之余隐有敌意。
一则,他们看不起张献忠这样的流寇部队。
张献忠自视为反明前辈,却不知崋部义军将领大多这样想:他们随刘升起事一年不到,就能割据半个汝宁;张献忠等流寇起事十余年,却依旧被官军追得四处逃蹿。
如此一比较,他们崋部义军比流寇可强太多了!
二则,他们临走时,已经知道张献忠有意夺取襄阳,对崋部义军露出了敌意。
三则,他们难以理解,刘升用一万石粮食、十万两银子、两千把兵器换取李定国及其一百多亲随的做法。
在他们看来,李定国虽是张献忠部的重要将领,却也不值得刘升如此做。
要知道,当初沈万登还是官军募营游击呢,在义军破汝阳时带了几百人投效,也没被刘升如此重视。
李定国一个才二十出头的流寇将领,凭什么
所以,几乎义军所有将领,都对李定国或多或少有点嫉妒、排斥。
不过这些天接触下来,他们倒也看出,李定国在骑射、骑战、统领骑兵队伍方面,确实是个有本事的。
但仅凭这些,想让刘长河等人服气,却还不够。
因此,刘长河乍听李定国说百骑冲五六千人的敌营,先是不信,随即又觉得李定国不可能在这种事上撒谎。
便准备听他如何讲。
李定国道:“我原以为东岸营盘中是官军的乡兵、乡勇,结果冲进去一试探,才发现不是,倒像是地方贼匪。
人数也没五六千,估计只有三千多人。于是我便带着百余骑,寻到了伙房所在,趁敌营混乱,纵火焚营。”
不止百骑冲营,还纵火焚营
刘长河听呆了。
这种战绩,他以往只听说书人讲过。
比如说三国演义中,张辽在逍遥津以八百人大破孙权十万兵。
李定国这一战的战绩虽远无法和张辽的逍遥津之战相比,却也足够让人震惊了。
此时,刘长河倒是隐隐明白刘升为何耗费那么多钱粮把李定国索要过来了。
这人是真厉害啊!
李定国则继续道:“官军在上游多布营帐旌旗,虚张声势,必然是想吓阻我们不敢进攻。
他们若想吞下整支船队,肯定会另派一支部队堵住船尾。
我们兵力毕竟不足,以防万一,最好先让船队停下。
看能否勾引堵截船尾的官军现身,将之击败,再去解决龙潭渡的官军和贼匪。”
刘长河回过神来,点头道:“你说的不错,俺这就下令让船队停下,就地防御。
你们骁骑卫跑得快,速去通知黄团副和赫连团指挥,还有沈指挥。”
“是!”
李定国抱拳应了声,随即下船,带着两百骁骑卫沿河向南奔去。
之前随他冲营的那一百二十骑,都是跟随他转战豫楚川数年的精骑,技艺高超。
再加上萧氏土匪太过拉挎,此番冲营焚帐而出,竟未折损一人,只有二三十人受了轻伤。
这事让刘长河知道,只怕更加惊讶。
李定国等人纵马疾驰,一刻多钟便奔行十几里,来到了船队末尾。
登船向赫连岳说明了情况。
听完,赫连岳点头道,“如此的话,咱们确实该先停船,解决堵截船队尾巴的敌人。
只是,该如何吸引他们出来呢李指挥可有建议”
李定国指了指两岸荒野,道:“如我所料不错,敌人此时多半也分为两部分,隐藏离河岸稍远的地方。
只待船队因前方拦河铁索停下,他们就会来堵住下游河道。
为今之计,我们只有集中骑兵,主动寻找一方攻击,才能破坏他们堵截之计。”
赫连岳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便道:“好!便依李指挥所言,我这就传令沈指挥集合骁骑卫!”
传令骑兵以铜锣传递讯息,没过多久,沈万登就带着骁骑卫集合过来。
得知李定国的判断和建议,沈万登表示同意,当即让西岸骑兵通过舟船搭建的临时浮桥来到东岸。
因为李定国判断,东岸隐藏的敌兵多半也是当地贼匪,更容易对付。
廖岗。
虽然唐河两岸整体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却也有些小土丘。
离唐河有六七里的廖岗便是这么一处土丘。
此时,萧应训便带着手下一百多马匪、两千余喽啰隐藏在此处。
眼见日头接近中天,萧应训手底下的土匪们都有些不耐。
一名大头目过来问:“大当家的,那刘升的船队应该过去了吧”
萧应训不悦地盯了这大头目一眼,道:“急什么俺收买了焦湾的渔户,只要船队过去,他自会通知俺们。”
萧应训才说完,便有视力好的望哨高喊:“来,来了!”
这望哨虽视力远超常人,却是个口吃。
萧应训听了便对身边几个大头目笑道:“我说什么来着,消息这不就来了吗。”
谁知那望哨接着又道:“好多骑兵!”
好多骑兵
“来了好多骑兵!”
望哨急红了脸,终于憋出一句完整的话。
第二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