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扬州十二钗,边军朱重阳(2/2)
“狗奴才!狗奴才!”成灏见管家又背刺他,气得直想吐血。
崋军将士当即打开冰室大门,将藏在里面的十二个美少女都带了出来。
不得不说,成灏能打造出“扬州十二钗”这个驰名大楚中高级权贵圈子的美少女品牌,欣赏水品确实高。
目前这十二个美少女虽不是最美的十二钗,却仍让这队崋军将士都看得呆了呆。
当然,也仅仅如此了。
亲卫军纪律严明,见识也不少,很快就将成灏等
成氏重要人员、家仆等都控制住了,准备按规矩,办成铁案,好问罪抄家
行宫(扬州府衙)。
刘升见到被亲卫军送过来的扬州十二钗,也是眼睛一亮。可要说心动,想全部占有,却是没有。
一则他当了一二十年的皇帝,美女见得多了,更何况他还有后世的见识。
这扬州十二钗虽美,但在他看来也就那样。
最主要的是年龄都太小了,在他眼中就是中学女生,要啥没啥,实在提不起兴趣。
不过刘升还是考量了下这十二钗的戏曲技艺水平。
发现确实不错。
于是道:“将她们都送入文工团吧。”
文工团算是亲卫军的编外,专门负责排演各种戏曲,即能给将士们作为娱乐放松,又可以承担各种宣传任务。
所以,早在大崋那边开办报纸的同时,刘升就设立了文工团。
如今到了大楚这边,自然也携带有文工团骨干,整了一个第二文工团出来。
这十二钗被送到刘升这里,原本都很害怕,见到刘升后又误以为,多半会被充入刘升后宫。
没想到竟要被送去什么“文工团”。
她们不知文工团是什么地方,也无人敢抗拒,只能惶惶然地接受。
成灏所打造的扬州十二钗之事此番崋军清查江北盐商中的一个小插曲。
事实上,各种小插曲,在清查盐商的各个环节都有发生,有趣的也不少,但能让刘升知道并注意的却屈指可数。
就这样,前后历时十来日,崋军针对淮北大盐商的清查才全部完成。
这日,财政部尚书林佳鼎、绣衣卫旅长郑遵谦、右都御使于成龙、虎贲卫第二团团长陈武一起来向刘升汇报清查结果。
于成龙首先道:“此番共计清查家资十万贯以上的大盐商七家,家资在万贯以上的盐商三十九家。”
“其中有严重问题,按律当审判、抄家的盐商,则有二十三家。家资十万贯以上的大盐商,仅有两家需罚钱,罪不至抄家”
所谓家资十万贯以上、万贯以上,只是大崋督察院按照大楚这边习惯,给大盐商划分的两个等级,并不代表他们家资只有十万贯、万贯。
刘升听了于成龙的汇报,并不算意外。
虽说为富未必不仁,但在这时代,能成为大盐商的绝对没有真正干净的——真要一尘不染,也干不了这一行,更难以成为大盐商。
就像当初在大崋那边清查扬州大盐商一般,盐商们罪责最轻的也要罚钱,多数都要被判决抄家,甚至流放、处死。
大楚此时吏治败坏虽不及明末,却也差不了太远,黑暗的社会背景下,盐商所做不法之事自然不少。
像成灏,其人在经营盐业方面用了哪些不法手段暂且不说,单是其打造的连锁青楼风月阁,便涉及了一些非法人口买卖。
再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罪名,最终成灏被判处死刑。
成氏族人也大多被流放往虾夷岛以北的苦兀岛。
至于成氏家产,自然都被抄没了。
很快,轮到林佳鼎汇报此番抄家所得的钱财。
“启禀陛下,此番抄了五位特大盐商、十八位大盐商的家产。”
“最终抄得黄金二十四万两,白银一百三十六万两有余,另有大楚铜钱七十八万贯。”
“除此外,还有田地一百一十七万亩,房产六十八处,商铺九百七十三间”
随着汇报的继续,刘升倒是没什么特别的表情,林佳鼎却是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
虽然当初在那边清查扬州盐
商之事就是他负责办理的,可如今再经历一次,仍不禁感叹盐商的富裕。
最主要的是,有了这批钱财,他这个财政部尚书的压力便减轻不少。
刘升其实在暗暗感慨,这大楚到底处在十四世纪末,拥有的白银数量远不如大明。
所以此番从这些扬州盐商家中抄得的金银也不算多,反倒是田地、房产、商铺、珍玩珠宝之类的很不少,价值一时无法估量。
至于粮食,自然也有一些,但不算太多。
不过既然有钱,刘升完全可以派舰队到大楚南方或者中南半岛去买粮食。
在崋军这边忙着清查江北盐商时,大楚朝廷则在忙着调集边军。
这件事对大楚朝廷来讲,绝对不容易。
因为好些边军都处于欠饷状态,平时若无战事,不调动,还可以勉强安抚住。
可要想调动他们,不补发一部分军饷是不行的。毕竟大楚边军都属于募兵,是有家人的,当兵的一大目的就是赚钱养家。
嘉华皇帝咬咬牙,从内帑拿出了三十万贯,和户部、太仆寺等财政部门一起凑了百万贯军饷,专门用于此番边军的调动。
结果这些钱出了大楚朝廷中枢,就少了四分之一。
等到了各支边军高级将领手中时,便只剩一半左右了。
高级将领也有一大家子要养活啊,更何况很多人还要养家仆、小妾,还要享受,又或者培养家丁。
因此,最后实际发放到底层边军士卒手里的军饷连五分之一都不到了。
另一边,大楚朝廷专门调集给边军的粮草,经过贪官污吏的重重沾手,最后实际发到底层士卒手里的,不论品质还是数量,也都大大不如。
偏偏在这种情况下,高级将领们碍于朝廷严令,又催逼着士卒们往汝宁府行军。
一时间,不少边军士卒都产生了极大的怨气
朱重阳背着火绳枪和藤牌以及祖传的一领精制布面甲,手提腰刀,吭哧吭哧,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
周围有很多他这样的士卒,但在周围这一百多人中,却以他身形最为高大,装备最为精良。
朱重阳祖籍在凤阳,可从太爷爷那辈,就跑到甘肃当募兵,也即是边军。
到了他爷爷那辈,更是当上了边军把总,手底下管着好几百人,成了大楚入品的将官。
可惜轮到他父亲从军时,军中就不好混了,变得越来越黑暗。最终,他父亲只做到了总旗官,只能管一百人。
轮到他时,多方立功,如今也才当了小旗官而已,手底下只有五十个兵。
朱重阳从小就有大志向——当年甘肃饥荒时,他为了拉拢小伙伴们,把自家的一头牛娃子给宰了分食,事后挨了老娘好一顿打。
所以进入甘肃边军中后,他先是积极训练、做事、立功,再加上一些祖父、父亲遗留的人脉,当上了小旗官。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