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皇帝不急太监急(1/2)
第227章皇帝不急太监急
其实对于淮阳王府的侍臣和家眷来说,皇上并没有对他们从轻发落。
原本上官静还以为家眷能免了杀头改施流刑是好事呢,至少能保住命。后来她才知道,她还真是个无知的现代人。
大周朝惯常的流刑地点就那么几个,苦寒的北疆,遍布瘴气的容州,以及西陲靠近蛮人部落的安息州,全都是距离京城三千里左右的荒凉边陲。
后来经过冯老头的科普,上官静才知道,所谓流刑,是如何折磨犯人的。
一般来说,像是淮阳王府家眷这种大案的人犯,都会由京中差役直接押解往流放地点,途中不会与地方差役交接。他们每日的行程是有规定的,无论多远的距离,两个月必须走到。差役可以骑马,但是人犯必须带着枷,靠着两条腿走。
北疆距离京城三千里,因此徐侧妃、林侧妃以及淮阳王那些未成年的儿子们,须得带着枷锁一日步行五十里以上,因此经常有犯人会禁不起路上的折磨死在半路。
人在半路死了是没关系的,因为这是常事,一纸证明就可以让押解差役免责。但若是走得慢了,这人不能按时到流放地点,押解差役会受到极大牵连,所以若是这些被押解的人犯速度不够快,差役们会使出各种手段,脚踢、鞭打,棍棒抽打,甚至将人吊在马后拖着走,都有可能。
“可以贿赂吗”上官静有些好奇地向冯老头打听:“比如若是林太尉给押解差役一大笔钱,会不会林侧妃和他儿子的待遇能好点她儿子今年才六岁,这么一路折磨过去,绝对活不了。”
“一般罪犯还有可能行贿。”冯老头叹着气摇摇头:“但是那是谋逆罪人淮阳王的家眷,谁敢。”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皇太后多次提出想要让杨家子弟做萧景珩的陪读,但都遭到了朝臣们的激烈阻拦与反对,皇太后终于渐渐认清了一个事实,他们杨家,就算有她这个皇太后镇场子,但在世家大族眼里还是不够看,陈家、苏家还有林家这样的一流世家,甚至还有宗室们,都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皇子陪读的位置落到杨家手里。
因为对于与淮阳王府由着七扭八歪关系的世家大族来说,淮阳王一案的在押人犯,越早死干净越好,死了就死无对证了。比如武定侯本人,就是这么想的。
三个月了,萧景珩还是个居住在宫中身份不明的人,而围绕着他的斗争其实一直也没停止过。至少有七八位嫔妃争着给他做养母,又十几个世家大族在为自家子弟竞争他身边陪读的位置。
因此过年之前,皇太后所居住的寿安宫,成为了后宫中第一个恢复正常气氛的宫苑。老太太借口心情不佳,下了懿旨让何灵瑶带着雍州来表姐妹们到宫里来住些日子,陪她解解闷。
戏精上官静皱着一张漂亮的小脸蛋,委屈巴巴地扯着武定侯夫人的衣袖:“娘亲,您要去哪这是后宫的事,您去找爹爹,爹爹也是没办法的吧”
皇上下圣裁那日,陈皇后去了一趟御书房,与皇上争执了很久,但她并没有能力改变皇上的决定。
让何灵瑶进宫小住那就是个借口,重点是雍州来的那些杨氏姑娘们,这事儿大家心知肚明。
等着一切都折腾完,皇子们停灵已足白日,白日大奠之后,三位皇子的灵柩移往皇陵下葬,百官除服。
但当然,也是有人对皇上的决定十分不满,比如陈皇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