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番外三我之所愿(2/2)
现在韦福昌负责商部,寨里的事大多都交给了大虎打理。他一个人也是分身乏术,但任劳任怨。
他和娘子如今已过不惑,前半辈子忙忙碌碌,希望后半辈子,能陪着娘子看尽这大好河山。
吕博承后来成立了一个商部,主要连接镇海、越地、吴地的商业运作,发展地方经济,维护几地的商路,把这事交给韦福昌打理。
小七一边参观,一边看她娘,她娘怎么懂这么多呢
徐州那个官员预备学院,就是她娘提议建的,现在哪个地方没听过他们徐州的这所学院
不仅去看过他娘最早开的酱菜铺子,还去看了那间布铺,就是当年他娘与外公外婆等人失散,约定传递消息的那间布铺。
一路走走停停,看见好看的风景都停下看一眼,有时候便没赶上驿站,要在野外打尖。姐弟二人也都开开心心的。
“娘,你在看什么”卫晞扑上来抱住她。
苏青媖心里很激动,一股自豪感由然而生,在心里翻涌。
拉着苏青媖到一堆东西前扒拉一通。
好在有了小儿子,在他们身边跑跑跳跳的,让她夫妻二人得了不少趣味。
吕卫晞噎了噎,扭头看向他折腾了几天收拾出来的东西,不能带上吗
苏大虎定定地看着她,朝她微笑。
丁掌柜早就荣养了,李管事也很少往外跑了,永丰号的事都交给了他的儿孙们,但她和永丰号的合作还在继续,永丰号在镇海、越地、吴地,都有商号,每条街都有他们的铺子。
姐弟二人看见高高的厚实的寨门,都惊呆了,这都做得跟城门一样了。这确实是山里吗
离开饶州时,小宝和儿媳妇抱着两个孩子来送行,两个孩子还追着他们的马车哭得直打嗝。
吕卫晞也拿着自己的零钱,在那里买了一匹布,算是表达感谢。
小七今年十五岁了,大宝等了她那么多年,过两年就要嫁给大宝了,自她出生也没去过山里,一直呆在徐州。苏青媖和吕博承便想带她出门走走,轻快轻快。
青山书院文课武课并重,后来又开设了一些技能班,比如养殖、术数,冶铁、木匠、铁器、、厨艺、女工这些课,也都是苏青媖后来跟书院的院长提的建议。
在仁州城里住了小半个月,苏青媖就说要回山里看看。苏父苏母舍不得和她分开,都陪着她一起回了山里。
“小七,晞晞,来,外婆抱抱。我们小七都长成大姑娘了,晞晞也长这么大了。”
远处的集市人来人往。青山包围着七十个寨子,眼睛所及的地方,梯田上稻浪滚滚。这是多年前她一手打拼下来的天下。
“外公,外婆。”
现在大宝得了吴国大部,小宝得了楚国部分州府,江东七十寨就已全部在小宝的管辖范围里了。
集市也建了好几个了,每一个集市都是人挤人,人气旺得不行。货物齐全,比镇海的州府徐州,都不差了。
等他收拾好,苏青媖便带着他和小七跟着队伍出发了。
而亦腾的同母妹妹念乔,如今养在苏母身边。也十三岁了,跟小七一见如故,俩表姐妹很快就玩到了一起。
小七也抱住爹的手:“爹,小七也要去。”
“东家,东家,你回来了”
吕博承跟着大宝去看了他的驻军,看他练兵,然后大宝又带着卫晞和小七去跑马,去湖边泛舟。
“还有这个玉佩,是以前别人送我的,我要拿回去给佑宁表哥做结婚贺礼……还有这个,海外来的会自己唱歌的盒子,我要拿回去给外公外婆……”
“那就好,那就好。”苏青媖朝大家一一点头,打着招呼。过了这么多年,山没变,山民们容颜变了,但人没变,还是那些质朴的山民。
扑到娘怀里扭麻,撒娇:“娘,爹是王爷啊,王爷出行,前呼后拥,多威风啊,人家戏文里都说了的,皇帝公主出行,连嗽口的杯子都带上的,吃饭的桌子都带着呢。我带这些还少了呢。”
青山学馆现在已经更名为青山书院了,面积又扩大了好几倍。
“爹,娘!”苏青媖见到苏父苏母,眼眶一热,扑了过去,紧紧抱着他们,哭了。
吕卫晞跟在姐姐后面,也得了大哥好多礼物,每天也是玩得很高兴。
主寨原本都是她签了身签的下人,现在都发还了身签,他们也都在新更寨分到了田地,安了家。
耐心哄他:“咱这次要去很多地方,一路往南走,路上停停靠靠,有时候搞不好要在野外打尖。你带这么多东西,自己的行李都要两三车了,拖慢了队伍的行程,你觉得,你爹会不会揍你”
“好好,托东家的福,这些年是我们过得最舒心的日子了。”
柏寨主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这山路他爬得还很是利索。
马明温已经故去了,崔玉英还在。每年都会给卫晞姐弟俩寄好多礼物,吕卫晞姐弟这次是第一次见到她。
吕博承带着儿子女儿走到苏青媖身边。
七十个寨子,大几千户,外头的山匪听着都要打个怵,不敢轻易来犯。
家里的院子因为苏父苏母每年都回来住,维护得很好。家里也留有下人婆子在打理。苏青媖看着这座院子,脑子里都是回忆。
吕卫晞屁股一紧,眼睛瞪圆了,小手背到后面往屁股上一盖。
苏青媖微笑地听着各寨主讲着各寨子的事,听着他们说着这些年寨子的变化。
苏青松现在是仁州的刺史,苏父苏母也随着大儿子住在仁州城里了。
还怪她咯
苏青媖瞪了他一眼:“这是拆家啊屋子搞这么乱。”
笑着把小儿子揽到怀里,指着山下梯田里的稻浪:“娘在看这山里的一草一木,看这些稻子,看来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娘心里高兴。”
“呃”
吕卫晞和小七是第一次进到山里。
苏青媖差点心软留在饶州了。
苏青媖都怕他一个倒栽葱掉进箱笼里。
苏青媖到了小儿子的房间,就见他把下人们都赶到屋外,自己躲屋里收拾行李,不让别人插手。
苏青媖听了有些头疼。
等她嫁人了,就不能随意出门了。
韦福昌便把家安到了仁州城里。平时他往山里、饶州、庐州、徐州等地方来回跑的时候,家小也有岳家照看。
小七和卫晞爬一段就撑着腿大喘气,他老人家已经走上一个来回了。
在山里住了小半个月,临走时,苏青媖约了苏大虎聊天。
苏青媖失笑,忙走过去捞他。
距上次在徐州一见,又大几年过去了。除了书信往来,就没再见过面。
跟鸟出笼一样。
一行人进了新更寨的寨门,得了消息的山民们,都齐齐跑了来。
到了仁州城门的时候,苏青松就派了下人到城门口来接。到了府邸前,苏父苏母等人早早就站在门口等着他们。
苏青柳一家也搬到了仁州城里,住到了青松隔壁。
“哇,爹,你真是太好了,我太喜欢你了!”“我也最喜欢娘了!”卫晞高兴地直蹦哒,抱着娘的胳膊把头歪在娘的身上。
斜坡上,黄澄澄的稻穗随着山风,有节奏地一漾一漾的,泛着微波,不断翻涌的稻浪,看得人心情很是愉悦。
苏父苏母今年都六十多岁了,但瞧着精神头挺好的。老两口说是山里的水土养人,随了儿子住到仁州也不怎么适应,每年都要回山里住一段时间。
“娘子要是喜欢,我们就在山里多住些日子,然后为夫再陪你去各个地方转一转,我们去杭州,去苏州,去扬州,我带你都去走一遍。”
上次他在大街上跟别的小朋友们打架,他爹揍他屁股,可疼可疼了。
吕卫晞也在表兄弟们的陪同下,在仁州城逛吃了小半个月,每天都乐不思蜀。
苏青松后来腿脚好了之后,又娶了一房妻子,后来又生了一子一女,两个孩子跟卫晞差不多年纪。
进了府里,亲人相见,叙了一番别情。
吕卫晞听到声音,刚想扭头去看,就一头栽进箱笼里。陷在一堆软布中间,四肢不停挣扎,像只浮在水面上的乌龟,扑腾着四肢。
既觉得惊奇,又觉得有趣,更惊讶于山里人的富足。
没有打扰她,脚步移动,跟吕博承点头打了招呼,就下山去了。
便开始跟着山里的小孩天天往山上跑,带着护卫们去打猎,去捡山货,去看成片的茶树,又去看早已经长大成林的白蜡树,又去竹林里追竹鼠,又跑去集市上玩。
虽然考核严格,但学成出来,就会被安排到镇海各个州府,及大哥二哥那边任职,每月都能领公粮了,各地学子趋之若骛。
吕博承和思渊聊了许久,对他的训练方式很是满意,也从旁指点了一番。
“哎,哎。”
吕博承看着娘子和两个孩子开心高兴的样子,看着幼子娇妻在侧,心里很是满足。
他以前没有陪娘子度过那些艰苦的日子,这以后他都希望陪在她身边。
无论何时,当我回首,你还在。时光不再,但你还在,岁月静好。这便好。这便是我所愿。
全文完结了。感恩大家的陪伴。感恩阅读本书,感恩打赏、投月票、收藏、投推荐票的朋友,爱你们。你们的每一个名字我都记得,在后台都有看到。我们下部书见,期待还能看到你们。祝大家春节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