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弯道超车(1/2)
第146章弯道超车
邻里制度,便是以后建国行政管理的基层结构。
这次叶青指派了40个邻长,4个里长。
这40个人,便是以后行政管理方面的官员。
这40个人,脑子灵活不僵化,都是在以前的生产中表现优秀的人。
这40个人,身份来源也都不相同,有氏族的族长,也有普通族人,有防风氏族人,也有其他部落的族人,有山外人,也有山里的野人。
只要符合叶青的要求,叶青一概不拒。
像石虎氏族长,有葛氏巫,阿姮,磐,蚕风氏巫,等等。
凰风氏巫,南风氏巫等人,便谨谢不敏。
太康,少康,蛮牛,烈,这4人代表的守卫队伍,是以后建国的武装力量。
而太康的炼铜作坊,少康的贸易队伍,阿紫的织布机,纪的砖瓦场,噜噜的木工作坊等,则是建国后的经济支柱。
行政,武装,经济,有这三个支撑,便可以建立起一个粗陋的国家管理体系了。
只是现在各方面还只是雏形,还需要进行完善扩充。
邻里的行政体系编制好之后,便是要开垦新田了。
有了行政体系,开垦的工作自然便是以邻为单位进行。
在每邻需要开垦多少水田的问题上,叶青费了一番思量。
粮食自然是多多益善。
所以水田开垦自然也是多多益善。
但这里有个劳动极限的问题,田是开出来了,如果种不过来,那也是百搭。
那么,该开多少田合适呢
既不浪费劳力,也不会种不过来。
现代社会,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一个劳力种10亩水田,差不多是极限了。
而这个时代的人与现代社会七八十年代的人,在劳动力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按这个标准来算的话,编入了邻里体系中的2000人,其中青壮劳力1000人左右。
那么能种的水田,极限是10000亩!
亩产按少的算,200斤一亩,种两季,那就是400万斤。
部落2300人,人均稻谷1700多斤每年。
嘶!
这太多了。
吃不完!
并且,叶青还想着开垦旱地,种麻,种豆,还有蔬菜。
所以水田不需要开垦这么多,开多了也种不过来。
将劳力全部集中在稻谷这一种食物来源上,多样性不够,安全性堪忧。
万一来个特大洪涝啥的,那就一切完蛋。
有着黄豆,蔬菜的补充,便不至于对天灾没有丝毫的抵抗力。
想了一想,又计算了一番。
他决定按人均两亩水田的标准进行开垦。
这个两亩,就不是现代的666.67平米的亩了,而是叶青制定的1200平米的大亩。
一家五口人,水田就是10亩,亩产400斤,两季就是800斤,10亩就是8000斤。
上交一半的税,还有4000斤,五口人足够吃了,还会有大量的剩余。
而10大亩的水田,也没有超出一个家庭耕作能力的极限。
一个正常的家庭,最少两个劳力还是有的。
实际上限制劳力耕种水田的极限,原因在于水稻的时节性。
难就难在插秧和收割。
劳动量一下集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没有办法错开。
而种植水稻的其他阶段,需要的劳力不是很多。
那时候闲的时间可不少。
那么种麻种豆种蔬菜,就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可行的。
种麻是为了织布。
种豆是为了榨油,也可以做食物。
种蔬菜,也是食物,蔬菜是主粮之外很大的补充。
食物的结构也是一种安全的结构,不至于水稻歉收,就要逃荒。
再将养猪,养鸡发展起来,还有鸭和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