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八极拳,我想去看天安门(月票加更)(1/2)
八极拳作为著名拳法,方言当然是从小李和他两个室友那边接触过的。
八极拳的名字,源自于古地理概念,汉《淮南子·坠形训》里记载:“天地之间,九州八极”。
拳法取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地”。
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普遍追求刚猛、朴实无华且发力迅猛的风格。
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
八极拳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爆发力极大、极富有技击之特色。
有人说八极拳是外家拳,也有人说八极拳是内家拳。
其实八极拳讲究“哼哈”二气,哼哈二气就是内炼的体现,而八极拳的靠桩金刚八式就是所谓的外练。
它属于是内外兼备,以气催力,爆发力强。
其中最为人知的属罗疃八极拳。
以黄四海、李书文、韩化臣、霍殿阁等人为代表。
其中李书文是清末民初的武林奇人,刚拳无二打、神枪李书文,说的就是他。
他出招狠辣,常常一出手就非死即伤,很多武术界人士都命丧其手,所以江湖口碑并不甚好,就连好友孙禄堂也对八极拳有过“恶技”的评价。
孙禄堂在比武时是“出手必见红”,李书文却是“出手见红不留情”。
能让孙禄堂都吐槽的人,可见这位杀性是有多重了。
1895年,袁世凯开始在天津南郊小站练兵。他利用各种手段和关系笼络武艺高强之士,并重金聘用日本空手道高手和德国军事教官来训练他的精锐部队。
李书文的师父黄四海收到袁世凯的聘书,因年事已高,特推荐弟子李书文去任教。
李书文到兵营后,袁世凯及众教官见他貌不惊人、瘦小枯干,扛着一杆大枪,误认为是大枪黄士海的仆人或家童。
知李书文是替师傅来任教官时,卫队武道教官伊藤太郎,蔑视地对李书文说:“大大的东亚病夫。”并用小手指向下连续指点。
李书文大枪一抖,刺穿伊藤的咽喉,又大枪一挑,将死尸甩出演武大厅外。
日本武道教官秋野、井上、野田见同伴被李书文刺死,齐挥刀朝李书文扑杀。
然后,三位日本武道高手,就都成了尸体被甩出演武大厅之外。
袁世凯见状连呼:“神枪!神枪!真乃神枪也!”从此,“神枪李书文”名冠天下。
大姐夫刚才耍的大枪术,方言这时候想起应该是这路数的。
方言一番询问后,果然确认大姐夫练的是罗疃八极拳。
不过姐夫这基本都是内功练法,手中打法却只有几招,甚至都不连贯,方言猜测要么就是教他的人故意不教全,要么就是老军人也本来没有学会。
等到和大姐夫交流了几手,方言确认大姐夫多年骑马,又外加练武,确实浑身气力极大。
另外他本来就生的一米九的个头,八极拳一打起来压迫感十足,让方言感觉仿佛面对另外一个单浩然。
后来方言又见到大姐夫拿着扫帚耍起了八极的大枪,发现这套手法他却用的很精妙,甚至不输于自己大师兄的少林大枪术。
方言一下明白过来,人家老军人确实没怎么练赤手空拳的手段,更擅长的是八极里的枪法,这东西上战场肉搏的时候,才是真的大杀器。
另外,昨天那个包里的重东西,方言今天也看到是什么了。
居然是一块儿练功用的石锁。
这玩意儿居然装包里没有拉坏包的手提带,这也算是这年头的包做工扎实了。
方言对着大姐说道:
“行了,我姐夫有这身功夫,就算是痕迹学天赋不行,也能去当个教官或者保镖,如果痕迹学也行,那能文能武在公安队伍里,那就不得了!”
这话可把大姐听的心花路放,真是没发现自己家男人还有这么宝贝的一面。
……
接着方言又带着大姐和大姐夫出去溜达了一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