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 > 第434章 朝局纷乱

第434章 朝局纷乱(1/2)

目录

第434章朝局纷乱

何鉴倒是果决之人,当即说道,“都到这个份上了,老夫还有什么不敢听的”

裴元看着何鉴,平静道,“你让人把马中锡杀了,然后同时嫁祸杨一清和杨廷和,你觉得会怎么样”

何鉴闻言,脸上失色道,“什么”

裴元继续蛊惑道,“嫁祸杨一清,激怒杨一清。嫁祸杨廷和,激怒杨廷和。”

“而你,将会成为举足轻重的第三人。”

何鉴听了勃然大怒,指着裴元怒道,“你大胆,你狂妄!”

裴元摊摊手,一脸无辜的问道,“我说什么了”

“你!”何鉴当即就想怒斥。

裴元伸手一拦,装傻道,“我什么也没说,你什么也没听到。”

“这里没有第三个人,你栽赃不了我,我也栽赃不了你。”

何鉴脸上怒意不减。

裴元稍停了片刻,仍旧用那欠揍的语气,又继续道,“我听说马中锡在牢狱中已经重病,命不久矣。”

“若是得知有人利用他,攻击杨一清。说不定……”

“啊,就说不定呢。“

“听说马中锡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是不是找个人帮着劝劝……”

裴元说到这里,戛然而止。

他脸上带着笑,悠然起身就往外走,话中依旧带着那欠揍的语气,“说多了说多了。”

何鉴目光冰冷的注视着裴元,却一直沉默着。

裴元到了堂外,向陈心坚摆头招呼。

走。

陈心坚向堂内张望了一眼,好奇的询问道,“千户,谈成了吗”

裴元没好气的说道,“我哪知道”

又无所谓道,“他就是不出手,也没什么大不了。矛盾就在那里,无非是看谁去挑破罢了。”

两人出了李东阳的府上,陈心坚提议道,“千户,大都宪找你好几次了,要不要去见见”

自从天子抛出“义子策”后,左都御史李士实就彻底坐不住了。

只不过他已经没心思再琢磨恩科的事情了,他忧心忡忡的是,这“义子策”对皇权的稳固作用,几乎是肉眼可见的。

这次为了平定霸州之乱,边军和京军精锐尽出,许多的骄兵悍将崭露头角。

若是被朱厚照尽数笼络了去,那就算宁王恢复了三卫,恐怕也徒呼奈何。

只不过李士实每次来找裴元,都被裴元故意回避开了。

裴元想了想道,“不着急,再看看吧。”

这一看,又是数日过去。

不管是朝中还是京中舆论,竟然丝毫没人提起马中锡的事情。

裴元听了陈心坚的回报后,不由大感诧异,“何鉴这么要脸的吗”

这可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关键时刻了。

裴元不相信何鉴还有什么别的门路可走,难道他就这么等着边宪和萧翀来一出王姐归来

何鉴只要是个合格的政客,就该明白现在要做什么决断了。

陈心坚有些担心的对裴元道,“千户,那何老儿不听你的,会不会影响咱们接下来的计划”

裴元长叹,“不想这何鉴也是个不堪大用的,罢了,使用备用方案推他一把吧。”

裴元猜测,应该是何鉴对自己的身份有所顾虑,所以才宁可慢慢等死,也不愿意平白冒险。

既然这样的话,那裴元只要主动掀桌,让何鉴意识到事情已经不可挽回,他自然会忍不住出手,将事态引导向对他最有利的方向。

于是,很快,在城外驿站养病的山东镇守太监毕真,就再次发出雄文,重论马中锡案。

毕真认为,霸州贼恶劣不堪,根本不是靠教化能够安抚的。

马中锡当年希望用仁义感化那些叛贼,结果却被叛贼戏耍,以至于叛贼越发肆虐。

由此也可以看出,单纯的德政,并不能阻止那些丧心病狂的贼人。贼人是否反乱,也和地方的治政没有太大的关系。

是以武臣们推责各州县,完全是在混淆视听,无理取闹。

这下就连朝中部分清流,也忍不住嗟叹一声,真贤宦也,谷大用之流若豚犬耳。

随着马中锡案回到众人的视线,关于当年马中锡案的始末,也被人为置顶,成为当前最热的话题。

马中锡案的事实比较清楚。

当年刘六刘七起事的时候,朝廷让马中锡和惠安伯张伟带领京军,对霸州叛贼进行围剿。

马中锡虽然声望很高,但是不懂兵事。

惠安伯张伟乃是外戚,是个跑来刷战绩的纨绔。

两人商量一番后,右都御史马中锡觉得,应该在自己擅长的战场击败敌人。

比如,儒家义理

于是,马中锡宣布,霸州乱贼都是良民,都是赤子,他们之所以反叛是被酷吏和太监逼迫的,应该推诚待之,这样他们就会不战而降。

随后下令:贼所在勿捕,过勿邀击,饥渴则食饮之,降者待以不死。

简而言之,就是贼人在的地方不能去抓,贼军路过不能攻击。贼人饿了要给他饭吃,渴了要给他水喝。贼人投降了也不能杀,要用仁爱感化他们。

对此,霸州叛军表示:真爽啊!

其他百姓:我也想爽!我也想当霸州叛军!

于是原本可以迅速扑灭的小火苗,立刻四处乱窜起来,最终让整个北方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毕真这个时候再论马中锡案,对比这一两年被焚毁的城池、死伤的百姓、消耗的钱粮,众人才越发清醒的看明白,当那些农民变成暴民,其实就已经回不去了。

所以马中锡这个“在关键节点做出关键错误判断”的人,才是整场大叛乱,最需要讨论的一个人。

随着对马中锡案的探讨越来越深入,和这件事相关的三个人也成了舆论的焦点。

一个,是当时力荐马中锡去平叛的杨一清。

一个,是在杨一清推荐完,并且在马中锡领兵出征后,才进行背刺的杨廷和。

第三个,是坚持高压政策,对马中锡告诫“贼诚解甲则贳死,即不然,毋为所诳”的何鉴!值得一提的是,马中锡被果断撤换问罪,也和何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件事细论起来,杨一清有识人不明之嫌。

杨廷和则明知道马中锡是无能之辈,却故意憋着坏不吭声,等到马中锡带兵出发之后,才出来提醒马中锡不堪用。

这两位大佬一个蠢,一个坏,简直棋逢对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