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氏叔琮(2/2)
太祖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遣朱友宁率领数万兵马前去支援,并将全部指挥权交给了氏叔琮。援军到达后,诸将都建议休整军队,以待时机。然而,氏叔琮却坚决反对这一做法。他深知敌人此时正处于慌乱之中,如果给他们喘息的机会,那么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因此,他力排众议,决定趁着夜色出兵,偷偷截断晋军的退路。
夜幕降临,氏叔琮率领精锐部队悄然出发。在途中,他们遇到了晋军数百名游骑兵,氏叔琮毫不犹豫地发起了攻击。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他们成功歼灭了这股敌军。接着,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攻打晋军的营垒。在氏叔琮的指挥下,将士们奋勇向前,最终成功攻克了晋军的营垒,斩杀俘获万余人,夺得战马三百匹。这一胜利不仅让太祖欣喜若狂,也让氏叔琮的名字再次响彻军营。太祖高兴地对身边的人说:“要杀蕃贼,攻破太原,非氏叔琮不可!”
此后,氏叔琮长驱直入收复了汾州,并与晋军转战至并州城下。他的英勇事迹和卓越战功再次得到了太祖的嘉奖,被奏请加封为检校司空。自此之后多年,晋军都不敢轻易侵犯边境,氏叔琮也因此成为了守护边疆的功臣。
除了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外,氏叔琮还是一位治军有方、爱护百姓的将领。他深知军队的稳定与士气的重要性,因此总是想方设法地提高士兵的待遇和战斗力。同时,他也非常注重与百姓的关系,经常深入民间了解民情民意,为百姓排忧解难。这些做法不仅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和拥护,也让他在民间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然而,英雄也有落幕之时。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氏叔琮被任命为鄜州留后,不久正式兼任保大军节度使、检校司徒。这是对他多年来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的肯定。然而,随着政权的更迭和局势的变化,氏叔琮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八月,他与朱友恭一同接受了太祖的密令,在大内杀死了唐昭宗。这一事件虽然与他个人的意愿无关,但却让他背负上了弑君的罪名。事后,他因军政管理不善而被责罚,贬为白州司户。不久之后,更是被赐令自杀。
在临死前的一刻,氏叔琮高呼:“为了掩盖天下的诽谤而牺牲我的性命,这怎么能逃过神明的惩罚呢!”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无奈与不甘。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无论个人如何挣扎都无法改变其轨迹。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朝廷下诏允许他的遗体归葬家乡,这也算是对他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将领的一种慰藉吧。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