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刘健辞官(1/2)
刘梓轩目光灼灼,直视着刘健的眼睛,朗声道。
“祖父,孙儿可曾背叛大明?”
那目光清澈坚定,毫无退缩之意。
刘健眉头紧锁,沉默片刻,缓缓吐出两个字。
“不曾。”
声音虽低沉,却透着不容置疑的肯定。
刘梓轩接着问道。
“此次和谈孙儿可曾为鞑靼争取利益?”
他微微昂起头,身姿挺拔,神色坦然。
刘健的目光在他脸上来回打量,随后摇了摇头,语气依旧沉重。
“不曾。”
刘梓轩听闻,情绪激动起来,向前跨出一步,双手微微抬起,说道。
“那孙儿怎么能叫做背叛大明?
孙儿一心为了大明的和平与稳定深入敌人腹地打仗,被俘后未曾透露一丝大明情报。
这次孙儿作为和谈使者,本是为了减少战火纷争,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为何却被祖父这般误解,被扣上背叛的罪名?”
他的声音微微发颤,眼中满是委屈与不甘,眼眶也渐渐泛红。
刘健闻言,脸上的肌肉微微抽搐,内心似被什么狠狠撞击了一下,但多年官场生涯铸就的固执与威严,让他依旧梗着脖子,不愿轻易服软。
他冷哼一声,别过头去,说道。
“你以为你说得轻巧,身为大明子民,却与鞑靼往来密切,这于情于理,如何能说得通?
世人看到的,便是你与鞑靼人站在一起,又怎会管你内心究竟如何想!”
刘梓轩急切地往前又迈了一步,双手紧紧攥成拳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眼眶泛红,声音中带着几分哽咽。
“祖父,孙儿自然知晓世人眼光如刀,可孙儿若不去,和谈便无法开启,边境的百姓就要继续在战火中煎熬。
孙儿想着,只要能换来和平,哪怕背负骂名又何妨?
孙儿以为,祖父您一生忠君爱国,心怀天下百姓,定能理解孙儿的苦心。”
刘健的身子微微一震,眼神中闪过一丝动摇,他缓缓转过身,看着刘梓轩那满是焦急与真诚的脸庞,脑海中浮现出边境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
他张了张嘴,却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
许久,他长叹一口气,声音变得有些沙哑,压低着声音对刘梓轩说道。
“轩儿,你年纪尚轻,很多事想得太过简单。
朝堂之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此事已被有心人利用,你如今深陷漩涡,怕是难以全身而退。”
刘梓轩眼眶泛红,却仍直直地看向刘健,神色坚定,掷地有声地说道。
“祖父,孙儿不后悔。哪怕再来一次,知晓会被误解、被指责,孙儿还是会踏入那片险地。
大明的百姓在战火中呻吟,孙儿身为大明儿郎,又怎能因惧怕流言蜚语,就对他们的苦难视而不见?”
他深吸一口气,胸膛剧烈起伏,声音虽微微颤抖,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心。
“孙儿相信,真相终有大白的一天,即便这一天来得艰难,孙儿也甘愿为心中大义,承担这一切后果。”
刘健神色凝重,眉头拧成一个“川”字,目光紧紧锁住刘梓轩,声音低沉且带着几分担忧,问道。
“那你还走吗?”
刘梓轩没有丝毫犹豫,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然,斩钉截铁地回道。
“必须走!”
他微微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不忍与焦急,接着说道。
“为了还在那边的战友。达延汗让孙儿作为使者,一方面是为了对大明表达善意,可同时,他扣押了未曾殉国的神机营将士。
他这是怕孙儿一去不复返,拿兄弟们的性命来威胁我啊!
孙儿又怎能因为害怕自己遭遇不测,就置他们的生死于不顾?
那些都是与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兄弟,我绝不能让他们陷入绝境!”
刘健眼眶微微泛红,眼中满是复杂的情绪,欣慰与不舍交织。
他抬手轻轻拍了拍刘梓轩的肩膀,声音微微发颤,却难掩欣慰之意,说道。
“好,轩儿,你长大了。”
他顿了顿,像是在平复内心的波澜,随后长舒一口气,接着道。
“经历了这些,你能坚守本心,做出这样的抉择,老夫也放心了。”
他的目光中满是期许,语重心长地嘱咐。
“此去定是危机四伏,万事都要小心,祖父等你平安归来,也等你为自己洗刷冤屈,还大明边境真正的安宁。”
金銮殿内,气氛凝重得仿若能拧出水来。
刘健“扑通”一声,双膝重重跪地,身形在殿内的光影中显得有些佝偻。
他仰头看向高高在上的朱佑樘,眼中满是愧疚与疲惫,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又透着决然。
“陛下,老臣教孙无方,致使孙儿卷入这等风波,朝堂之上议论纷纷,实在是辜负了陛下的信任。
老臣恳请致仕,愿归还印绶,告老还乡,自此不再过问朝堂之事,望陛下恩准。”
说罢,他俯身重重叩首,额头紧贴着冰冷的地砖,久久未起,脊背微微颤抖,似是背负着千斤重担。
朱佑樘快步走下龙椅,双手虚扶,一脸恳切地说道。
“刘爱卿快快请起,此事怎能怪你?
朝堂之事,本就错综复杂,你一生鞠躬尽瘁,朕心中有数。
如今边境和谈正值关键,朕还需你出谋划策,怎可让你致仕?”
刘健仍跪在地上,身子微微颤抖,不肯起身,声音带着几分哽咽与坚持。
“陛下,老臣已然垂垂老矣,精力大不如前,此次孙儿之事,更是让老臣心力交瘁。
内阁首辅肩负着辅佐陛下、治理天下的重任,老臣自感才疏力疲,实在无法胜任。
恳请陛下念在老臣多年侍奉的份上,应允老臣告老还乡,让老臣能在余生享几日清闲,也算是陛下的隆恩了。”
说罢,他又重重地磕了个头,额头与地面撞击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格外清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