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耽美 > 我成了汉惠帝? > 第一百四十六章 教育

第一百四十六章 教育(1/2)

目录

大汉忠良们在此时的兴起也是一种必然,汉朝本就存在党争,如果刘盈再把经济权力赋予科举新贵们那党争就会变得更加不可控了,甚至于最后的反攻倒算可能破坏刘盈的大部分努力。

科举新贵们,至少在短期内,还是吏员,或者说中下层官僚,是国家的治理者而不是统治者,这样分割下来,以后革命时,也应当会如同元末宋濂,明末牛金星那样涌现出一批科举官僚预备役与起义者合谋的现象。自然,科举官僚们所追求的公平只是纸面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妄想式的优绩主义和隐藏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上台前宣称考试是公平的,且是唯一公平的区分人才的手段,由优秀的人才来实施精英治国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良好发展。上台之后立马想着怎么让自己的子子孙孙永世掌握着官僚体系的权力。

但是如果提前让这些潜在的反动派分太多利益,那将来就没法诱使他们协助推翻当前政权了。对于汉朝现今的状态,刘盈自然也是不满的,虽然明面上不能说,还得承认血税优绩主义也是一种优绩主义,打天下时跟对了人,拼了命,身负七十余处伤痕就应该坐天下。实际上刘盈还是喜欢科举制的,科举制选拔人才,甚至说维护统治的效果,从历史看也只能说就那样,隋唐之前靠着武夫治理基层的几个王朝论延续时间也没差到哪去,放眼世界同样,先进的科举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度的鼻祖横向和纵向也没什么明显的优势。

甚至都无关抱团舞弊,操纵基层或是说科举本身的受众也是小地主以上的较为封闭的小圈子这些问题。而是说科举士族的治理平均值本就不高于血脉贵族,鸦片战争时的大英帝国就是一帮血脉贵族打出来和镇守的天下,世界是一个草台班子,治理国家的人才有常规的水平也就够了,精英主义在实践中历来并不足以宣告自己的合法性。

科举制的真正好处在于掺杂私货,让数十万数百万人在年轻的尚不足以接触生产生活的幼稚年龄就被灌输入一套成型的价值观,为了这套价值观,朝鲜国的士族们甚至喊出了宁亡其国,不亡其道的吼声。刘盈可太喜欢把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想象拿来毒害汉朝的新一代了。

短期内刘盈是推不到二次工业革命级别的生产力的,也就意味着全民义务教育并不现实,大土地自耕农的剩余生产倒是足以支撑子孙后代脱产至成年年龄,但刘盈没法提供足量的工作岗位,至于农业工业化,在农业信息化之前,有专业倾向的六年制半工半读教育足以支撑新一代农民懂得种植多种作物阻挡病虫害扩散,适量使用肥料农药避免土壤板结耐药性和其他多种问题,二工革级别的农业机械驾驶的底子也足够了。

甚至于农业信息化本身也会降低实施的门槛,在农村,五六十岁的老一辈扫盲教育下的老农民也足以开动无人机进行打药,至于分地块的特殊处理,识图辨图卫星操作自有专门人才处理,下乡的工作人员只要对接交代就好,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倒不如说是普通话教育方便了大家的交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