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零点能探测器(2/2)
交代好总署的事情后,何志永在办公室绘制了一种探测器的设计图,然后火急火燎的就开车冲了过来。
从理论上看,真空中的零点能以粒子的形态出现,并不断以微小的规模形成和消失。
在正常状况下,真空中充满着几乎各种波长的粒子,如果这个时候使两个不带电的金属薄盘紧紧靠在一起,较长的波长就会被排除出去。
接着,金属盘外的其他波就会产生一种往往使它们相互聚拢的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金属盘越靠近,两者之间的吸引力就会越强。
就好像你拿两个盘子对放在一起,随着越来越靠近,两个盘子之间的吸引力居然会越来越强,这种额外增强的力就是零点能存在的证据。
在人类历史上,1996年,物理学家首次对这种卡西米尔猜想进行了测定。
何志永要做的零点能环境测量器就是来源于这种原理。
由于两个金属薄盘靠近的过程中,长波会被排除出去,因此检测被排除去的长波的状况就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出该地区零点能的分布情况。
并且如果采用一种连续采样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构型,甚至还能测定在整个大环境中零点能的分布情况。
何志永将自己的设计图交给了向术涛,对方看到之后立即表示没问题。
设计图上只有检测零点能的设备的具体参数,向术涛要负责的就是生产以及和相关的专家沟通,然后将这个设备连接到计算机程序上。
没错,你以为工程6组就是只是这么几十个人?
现在太空总署已经形成一种“流水线”话的基础生产模式。
就像何志永拿出一个设计草图,工程组在生产的时候直接联系到一些相关理论所涉及到的研究所,然后辅助修改优化。
现在很多科研所都有剩余的研究力量,因此也不会占据本来的科研项目。
而且就匹配程序就更简单了,这零点能探测器无非就是检验波长来判定周围的环境。
直接套个软件模型上去,修改其中的参数就行了。
在太空总署如今成熟和高效的生产模式下,何志永所需要的大型零点能环境探测器在工程6组火力全开之下,4天时间就给肝出来了。
“何部长,这东西我们运到哪里去?”向术涛指了指被放置在无尘柜里的长宽高皆为5米的设备,走到了何志永的面前。
“等会把他运到张衡号科研船上,现在这艘船正停靠在总署的航天基地里。”
何志永说话的声音有些“嗡嗡”,全身裹着的防尘设备让他很是无奈,不过索性对方听得清他在说什么。
“我已经提前联系好了,张衡号科研船现在就归我了,你带上你们组的人,跟我走一趟!”
“我们?”向术涛整个人一懵,他们也要去?!
“没错,张衡号是现在为数不多还空着的科研船,它的外曝试验平台是舱内式的,会在一定程度上遮挡探测器的工作,我们需要你临时在上面安装挂架!”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